焦虑的产生,无可避免,但是你要学会消除它。
——江晚舟
这是江晚舟的第95篇原创文章
1
前段时间,“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00后公众号月入十万”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梗在朋友圈刷屏。
大批量的年轻人本谈不上安全感,危机感就从四面八方袭来,很多人都开始焦虑了,以前追求怎么让自己变得优秀,现在是求不被抛弃,焦虑感越来越强。
朋友Sam最近失眠特别严重,天天吃不下饭,他说:“哎,很多同学都全款买房了,20岁的堂妹都月入几万了,自己还蜗居在出租屋,银行卡的存款,惨不忍睹。”
我说:“按照你现在的状况,还没等你买房,你就被饿死了”。
的确,过度焦虑并不能助你度过窘境,反而,它可能会把你逼上绝路。
正如政治家卢伯克说:
我们常常听人说,人们因工作过度而垮下来,但是实际上十有八九是因为饱受担忧或焦虑的折磨。
2
印度电影《起跑线》,讲述的是一个暴发户的家庭,有了金钱之后,拼命努力想要将孩子送入印度顶尖的私立学校。
孩子的妈妈米塔是一个典型的“焦虑型妈妈”,她不断想象未出现的恐慌,全家人搬到贵族学校附近的别墅,参加富人的party,模仿他们的饮食习惯,想要和他们同化,可最后孩子还是被贵族学校拒之门外。
其实,生活中也有像电影中的米塔一样,对孩子过度重视,经常把“再穷不能穷了孩子,再穷不能穷了教育”这样的话挂在嘴边。
昨天在一宝妈群里,有个宝妈说:“我花了10万给孩子报了个顶尖培训班,结果邻居说,这个培训班不行,这让她很焦虑,想问问有没有更全面的学习培训班介绍一个”。
还有个宝妈更离谱说:“我儿子上初二了,我不让他住校,我怕他半夜在学校宿舍的床摔下来,晚上下自习,他从来没单独回家过,都是我去接,我怕他遇到坏人”。
看到这,我嘴里的一口茶都喷出来了。
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追求上进本无可厚非,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担忧的背后,或许正在限制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加重了自己的焦虑感。
就像电影的结尾米塔才意识到:不应该为孩子过度焦虑,让自己陷入无限的恐慌中,而是要让孩子学着如何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很赞成,因为适度控制焦虑,不仅能人自己活得坦然,也可以让孩子快速成长,这才是孩子正常的生活状态啊。
文学家张柠说:
“现代叙事”,由困惑、矛盾,到焦虑、再到癫狂,呈现出越来越急促的趋势,与现代都市文明的急促节奏是相应的,并且正在越来越趋近于发疯的状态。
当焦虑占据了内心以后,想挣脱出来,恐怕就难了。
3
有一个姑娘211毕业,拿到证书之后没有随着洪流涌向北上广深。
她选择了回小县城做一个老师,后来与自己的高中同学组合了一个小家庭,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宝贝。
姑娘的朋友还在挤地铁的时候,发现姑娘过着如此安逸的日子,在她看来就是不思进取,浪费了如此高学历。
于是她们之间有了以下一段对话:
“好不容易考上一个好的学校,你的同学都在大城市打拼,毕业起你就在小县城,你不觉得遗憾吗?”朋友问道。
姑娘回答:“ 我并没有遗憾,因为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现在孩子乖巧懂事,公婆善良明事理,老公体贴真诚,我的学生天真灿烂充满青春气息,我真的觉得这一切都挺好的,我的选择是幸福的,因为每一个选择都是我心甘情愿的”。
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我不焦虑,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这是姑娘的真实写照。
是的,适当摒弃焦虑,才能获得持续的幸福感。
4
戴尔·卡耐基有句名言:
别去展望那些遥不可及的前景,我们当务之急就是应付眼前的事物。
的确,未来无法预知,不庸人自扰,解决眼前的生活才是正确的态度。
我们常常因为婚姻、工作、房子等等现实的问题而焦虑,过度将自己跟优秀的人作对比,又抗拒自己与他人存在的很大差异,才造成了内心的恐惧感。
但与其让自己活在焦虑中,每天惶恐地担忧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还不如好好地改变现在,因为你所谓的焦虑,不过是对未来的恐慌。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聚焦现在,努力减少焦虑。
一切才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舟舟小剧场
小新(满脸委屈):舟舟老师....
我:嗯哼?你咋啦?
小新(一脸纠结):我最近有点儿焦虑啊....
我(露出了意味深长的微笑....):为啥?你突然感受到工作的使命感和生活的不易了?
小新(惊讶脸):不是啦....你看我....(指着脸)我长青春痘啦!怎么办,是不是要有二次生长了?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我(大大的白眼):....你想多了....
作者:江晚舟,随书家的“舟舟老师“,会说东北话的南方姑娘,时而温暖,时而犀利,用文字切开生活两面。
往期精彩内容
最好的喜欢,是你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