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先生出去办事,出门前告知我们娘俩他要去哪里。
先生出门后,儿子写作业,过了一会儿,他回头问我:“妈妈,爸爸去哪里了?”我立刻回答:“你不是知道去哪里了吗?”(我这个回答的内心预设是:儿子是知道他爸爸去哪里的,他只是故意或者想起来随口一问)儿子:“哦!我想起来了,刚才忽然忘了。”
此刻我内心的活动:“我直接回答孩子---你爸爸去哪里了和我实际的回答,字数差不多,也不难,而且还更直接,但我为什么不能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呢?”
我的思考:我对孩子的这个问题,并没有直接去听到并且回答他,而是我的头脑里已经有了一些“习惯的运行模式”,先去预设和猜想孩子这个问话之外的意图。我们作为成人在与人的日常交往中已经形成了这种习惯,好像早就已经忘记了最直接的交流方式。
我和孩子的交往中,也经常会习惯性地用这种“成人的方式”,但是我发现,原来孩子真的很简单真的很真实,很多时候是作为大人的我们,想得过于复杂了。
本来简单真实的孩子(我们也曾经是)长大成一个“成人”的时候,是什么让“成人”变得如此复杂呢?
---这个问题,值得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