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饭桌上,浩洋吃了一点,说:“我吃饱了,不想吃了。”
外公马上接口:“可以的,浩洋你要记住,我们家的原则是你吃的舒服就可以,按自己的标准来就好!”
这其实是我家特别平常的对话。
只是,在昨日的工作坊里和同学们讨论案例的时候,对于孩子吃饭,可能关注了餐桌的整洁,关注了营养的搭配,关注了是否吃饱(以大人的判断),关注食物的节约,却往往忽略了真正需要关注对象究竟需要什么,孩子到底吃的是否舒服。
小组讨论到有同学对孩子吃不下那么多食物,对食物的浪费引起自己深深的羞耻感,因为自己的父母从小想自己传递了这样的价值观,物质的匮乏依旧深深留在自己的内心,也想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对于还在关注吃饭问题的孩子,很难让他去因为联合国有那么多吃不饱饭的孩子而吃下那一口饭,也谈不上因为那一口饭不肯吃是因为浪费食物的思想作祟。
如果说,在物质匮乏年代,那样的价值观帮助我们度过了那段日子,是的,就像我们有的父辈,依然会把塑料袋折的好好的,纸板箱收藏起来堆放在好几万一平米的房间里,那么在物质丰盛的年代,我们的大脑是否同步了呢?
我们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到这个心理工作坊,老师从宝岛台湾飞到上海来教授我们的,不是物质,而是能量。我们更是希望带着这份能量回家去有能力面对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老问题。
我很庆幸自己有一对思想开放的父母,在不断的沟通互动中,我们一起升级了认知。
一起开始更多的尊重人性,允许一个人先照顾自己的感受,再去顾及物质;
允许在拥有的同时,不再无限度堆积;
允许对于不能了解或者理解的新生事物,尊重为先。
我们,是父母的孩子;
我们,是孩子的父母;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自我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