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9
林语堂《论读书》
今人读书,是为考证,得学位。为“记问之学”,即书上怎么说,你便怎么答。为考试。
而读书,应是无论是在哪个岗位,有闲必读之书。人之初生,会被很多俗见俗闻所蔽,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得以开矛塞,除鄙见,得新知,曾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今人一直在以为自己懂了,实际没懂的状态中循环。书上念的东西,一味的是死记硬背,没有形成自己的见解。
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读书人谈吐颇有韵味,会令人回味。议论也会有风采。
语言无味中的“味”字,是这样说的,读喜好之书,知其所好,才能在书中读出味来。人为什么很多人读了很多书,但还是语言无味?是因为读了不合的书,及不得其读法。
读书须求气质相合。不能听别人说哪些是名著,然后就硬着头皮去读,最后必然毫无所得。读书不可勉强,读书是慢慢滋生出来的。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种某地心境下不得不读之书。
同一本书,在不同时候看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人看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需要和别人互通有无,在需要摄取相关知识的时候,反复阅读。看书评,看看他人的观点。
读书是件主动求知,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方式不提倡,不想学时,就不要一直陷入低效率的状态,还一本正经告诉自己,我这人特别努力。
读书要有胆识。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想有识,就要敢有自己独到的意见。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己从人。张衡、范晔等因其读书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书。如此读书,处处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鄙俗,算一分进步,才不会落入圈套,满口滥调,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书评:
林语堂先生指出了读书是为了排除俗气,从书中获得自己的真知灼见,如此便得了一分见解,就是一分学问。读书不可强求,听别人说哪本书好,就硬头皮去读。每个人的口味、气质都不同,所有喜好的书籍不同。读书可以开矛塞,同一本书,不同时刻不同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需要反复读,看书评,最重要的是把书中的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培根《谈读书》
读书与经验结合,能互相弥补。读书是为了用书,不能尽信作者所言,也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要仔细推敲。读书要记笔记多讨论。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书也要有针对性的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书评:
读书与经验结合,能互相弥补。读书是为了用书,不能尽信作者所言,也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要仔细推敲。读书要记笔记,能更准确的理解书,要多讨论,才能让自己变得更机智。先知道自己哪方面不足,去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进而补之。
思考作业:
1、阅读两篇文章后写评论,限150字内
答:林语堂《谈读书》指出了读书是为排除俗气,从书中获得自己的真知灼见。读书要根据自己口味下手,不能人云亦云。同一本书,不同时刻不同人的感受不同,需反复读,看书评。
培根《谈读书》提到读书要与经验结合,读书是为了用书,要仔细推敲。读书要记笔记,多讨论。读之前知道自己哪方面不足,去读相关方面的书,进而补之。
2.请查阅“世界观”、“方法论”的名词解释,说说你对一个人“世界观”、“方法论”从哪里来的看法?限150字内。
答:①、环境(家庭、学校、工作)。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我们的注意力和时间就在哪里。认知会被塑造。②、书籍。应试教育教会了我们记问之学,书上学到的,会形成认知。③、经验。事情做的多了,会有一套经验理论,经验告诉我们怎么做才是好的或对的。也就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