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人群的戾气
网络上有人说现在社会上底层人群的戾气重,还有说要远离这群人。所谓的底层人群,应该是指广大的中低收入的普通民众。有国家统计部门对居民收入划分等级,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有5.6亿人,月收入1000---2000元的有3.2亿人,月收入2000---5000元的有3.8亿人,也就是说全国大约有12.6亿人都是底层人群。你要远离到哪里去?
我们从事着这个社会主要的包括体力劳动的大部分职业,而且收入低下,满足不了来自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对社会产生一种怨恨,这就是戾气的产生。这个我有过,你也有过,许多高收入人群也一定有过,这是人性的一种本质存在,为什么要把这个标签一定要插在底层人群的身上呢?
所谓戾气,就是指暴戾之气,心里极端压抑,行为走向极端的一种表现。它不是某一类人的特征。中国人有,西方人也有,是人都有。
“人之初,性本恶”是战国时期荀子的观点,出自于《荀子·性恶》。《荀子·性恶》中的原句: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白话译文: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可见,教育是改变人类灵魂、思维的重要手段,在封建社会那叫“教化”,而今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什么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教科书这么关心呢?因为他们要站住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引领所谓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挑起民众情绪怨气,给这个国家制造动乱。其实,大家都努力地活着,高收入人群毕竟是少数人,大部分人都一样地面临着各反面的压力,无节制的放纵个性,有钱人也会使自己走向罪恶的。
媒体上各种揭露“底层相害”的事件,触目惊心,有学者说:“这中国的底层啊,往往有一点权力以后,迫害底层比谁都狠,这个看车的收拾送外卖的,物业的可以欺负做保洁的,有一点权力的底层,对比自己地位还低的底层,那是下了死手的欺负。”小区保安打死外卖小哥,患者家属杀死医生,小贩反杀城管等等。我想说,外国也有,西方世界比我们多得多。贴上这个标签以后就更显出你的身上同样一股戾气,更显出你对这个社会的仇视和偏见,这种激化民众情绪的行为,居心叵测,这些所谓的大V们,他们有话语权,却不能替更多的民众发声,我们要时刻警惕着,他们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另类。
网上一边倒地揭露这些现象,称之为“底层人群的戾气”,更有人拿鲁迅先生的文章佐证,【鲁迅全集,第三卷,第46页】文章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互相伤害着,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鲁迅先生有许多描写社会底层人们的情节,他们互相蔑视着、互相伤害着。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大家知道,鲁迅先生作品里披露的是什么年代的情节,如此混淆视听,希望仅仅是认知的局限性。
一小撮犯罪分子违法犯罪,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他们不能代表广大的普通民众,大家心有怨气,说明我们这个社会还有许多的不足,需要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人的努力,我们有参与权、监督权。我们也有话语权,对一切不合理的现象揭露他、曝光他。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欢迎大家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