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为了不让女儿吃过多的巧克力,开封之前和她达成协议:给爸爸留一块在冰箱、妈妈吃一块、朵朵一块。女儿欣然同意,愉快执行了。可是过了没多久,朵朵就要吃冰箱里给爸爸留的那块巧克力。我当然不同意,一是不想她吃太多,二是想让她学着守信用守承诺。朵朵见协商不了就自己跑去开冰箱把巧克力拿了出来,我发现的时候她已经拿到手了。于是换我协商,我说这是要给爸爸留的我们就要给爸爸留着,妈妈给你拿另外的新的没拆封的巧克力好不好?朵朵不答应一定要吃这块。我再次协商,我说这个是我们说好要给爸爸的,我们就留着,另外拆一封大的都可以。这时,朵朵直接不想和我多说,走进旁边的客厅把玻璃推拉门关上不让我进去,然后背靠着玻璃门把巧克力吃到嘴里了。
看到女儿背对我吃巧克力的一刻我内心五味杂陈不知道如何形容。即想要让她没有负担地开心地吃上巧克力,又觉得她关我在外面自己偷偷吃的行为让我很生气,同时也为孩子没能信守承诺而担心……心里很多杂念同时涌了出来。脑袋里突然没了主见。但我知道发火没用,孩子不会懂我为什么发火。我只好去做其他事情转移自己注意力,淡化刚刚发生的事。
但脑袋里一直在转这件事情,始终无法放下。想要理清思路,孩子这样的行为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动机?过去不会这样协商不好就简单粗暴强行要做,即使很想做某件不同意的事也会哭闹的方式……脑袋里一直纠结。后来带朵朵外出买菜的时候,朵朵路过熟悉的超市提出要喝酸奶。我拒绝了,因为直觉觉得她喝完酸奶会不想吃晚饭了。过一会儿朵朵又提出想要吃饼饼。我说“你今天下午吃了太多巧克力了,再吃饼饼今天的零食就超量了”。说完这话我突然觉得,应该让她明白要有选择。也就是说,我应该提前让她知道“规矩”。每天能吃零食的时间、量、前提条件,在规矩清楚的情况下她自己做选择。如果之前我给的规矩很清晰,那就会把选择权交给孩子:1、选择吃爸爸这块巧克力,但爸爸就没有了,自己也没有酸奶了;2、选择不吃这块巧克力,爸爸回家有朵朵留的巧克力很温暖,朵朵一会儿也可以再喝酸奶。这样一想就觉得突然清晰了,之前从来没有想过给孩子定什么规矩,连早睡早起的习惯都是培养得磕磕绊绊(主要每周都会在爷爷奶奶和自己家轮流待)。一直觉得这么小就是要自由生长,每天无忧无虑开开心心。但这一次突然明白了“规矩”对孩子的意义。自律才能自由的意思真的是大有哲学。让孩子知道规矩,在规矩内自由发挥自我意志,明白取舍何尝不是一件成长的好事。
正好今天爷爷奶奶过来了,我立了第一条规矩“饭前1小时不吃任何零食,饭后可以吃零食”。先从简单易懂的概念开始,再慢慢去量化这个目标。当孩子可以自己做到后,把规矩细化为“每天零食不超过两次”,然后再细化到“每天零食总量不超过***克”。当然,过程中一定会有其他的体验和思考,但烂开始是一定要的。
结语: 昨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后,朵朵兴奋地跑到冰箱里拿了那块本来打算和她换的大的没拆封的巧克力给爸爸,说那是给他留的。当时我就惊呆了。原来这是孩子的想法。还好我当时没有发火去指责孩子我以为我看到的自私、霸道……孩子的行为背后是有他们爱的动机的,是我做妈妈的狭隘了,用我有限的认知去解读了她。更要感谢丫丫老师一路对我的提醒与指点,有了反思这个好习惯,再加上一些思路,越来越能在陪伴孩子的路上有概念和方法了。回想起一年前第一次课堂结束后等着丫丫老师单独交流的那个一脸茫然和焦虑的状态,我发现自己又成长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