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营销经理想考考他的手下,就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把梳子卖给和尚。
手下A:来到了一个寺庙,找到了和尚:对和尚说,我想卖给你一把梳子,和尚说我买梳子有什么用,都没有头发。那人就把经理的作业说了一遍,说如果卖不出去就会失业,你要发发慈悲呀,和尚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就买了一把!
手下B:也来到了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你走吧。B在庙里转了转,对和尚说:拜佛是不是要心诚?
和尚说:是的!
心诚是不是需要心存敬意?
和尚说:要敬!
你看很多香客从很远来到这里,他们十分虔诚,但是却风尘朴朴,蓬头垢面,如何对佛敬?如果庙里买了些梳子,给这些香客把头发梳整齐了,把脸洗干净了,是不是对佛更尊敬?和尚觉得说的有理,就买了10把。
手下C:C也来到了寺庙,找到和尚,对和尚说:如果寺庙里备些梳子作为礼物,送给香客们,又实惠又有意义,香火会更旺的,和尚想了想,觉得挺有道理的,为了香火旺盛,就买了100把。
手下D:D来到寺庙,对和尚们观察了一番,找到方丈说:你是得道高僧,书法大师,书法上甚有造诣,如果把你的字刻在梳子上,刻些“平安梳”、“积善梳”送给香客,是不是既弘扬了佛法,又弘扬了书法?
老和尚微微一笑,无量佛,善哉!就买了1000把梳子。
手下E:E也来到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了,你们不要再来了。E说了一番话,却卖出了10000把梳子。
他告诉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备之物,经常被女香客带在身上,如果大师们能为梳子开光,成为他们的护身符,既能积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还能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请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扬佛法,扬我寺院之名,岂不是天大善事?大师,岂有不做之理?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大师双手合十,施主有这番美意,老衲岂能不从?
就这样,寺院买了1万把,取名“积善梳”、“平安梳”,由大师亲自为香客开光,竟十分兴隆。当然,开光所捐的善款也不菲呀。
A:用了【共振】的方法,构建和谐的气场,引起共鸣,运用同情心使和尚买了一把梳子!
B:【引导】对方听从自己,将注意力转移到☞求神拜佛,需要心存敬意。引导和尚买了10把。
C:提倡用梳子做礼物,【吸引】香客们,求神拜佛,络绎不绝,愿景清晰,目标确立,可信度高,和尚为香火旺盛买了100把。
D:【提示】方丈是得道高僧,书法大师。将字刻在梳子上,弘扬佛法与书法。植入对方潜意识,有优越感,从而买了1000把梳子。
E:一番美意的说辞,“以弘扬佛法,扬寺院之名,是天大善事”做筹码,【主宰】大师的潜意识。大师欣然从之,买了10000把梳子。
前五个人都回去给经理报道了,第六个人H没有回去,他去找到更多的寺院,他发掘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力市场。
他要主宰自己,要掌控自己的命运,他要自己干,自然,他成功了,他成千上万的向一个又一个寺院卖梳子,掘到了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