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年纪的大学生,往往着迷于炫酷激烈的游戏,高雅点的,就是在图书馆里遨游。我的喜好就生活化多了——我喜欢做饭。
我从小学就开始打下手,高中正式“掌勺”。经过多年的修炼,我已习得一身精湛的厨艺。每每在朋友圈晒出色彩缤纷的美食图,评论里总是惊艳之声不断。
话虽如此,老百姓的家常菜就那么几样,味道也出不了酸甜苦辣的窠臼,于是,做饭这项“实而不华”的技能带给我的成就感渐渐暗淡下去。每当学校有什么活动或者晚会需要演节目时,我总是默默倒退几步,不给能歌善舞的女孩子们添乱。
唉!都说我贤惠,可任一个小厨娘献上八珍玉食,终是抵不过美人儿舞台上的惊鸿一瞥!我叹了口气。
羡慕归羡慕,不过做饭于我而言已经是不可割舍的一部分——琢磨美食是我疫情以来无法远行的日子里最幸福的事了。色美味香是基础,营养搭配为前提,家人吃的高兴是关键,我做的开心是根本。这就是我在高中被政治的套路下总结出的一套“石氏做饭原则”。
曾有人以为我说的“爱好做饭”只是孩子会炒个西红柿炒鸡蛋、煮个方便面之类的夸大其词,完全上不了台面。但每当我把相册展示给这些人时,他们无一不瞪圆眼睛,下巴几乎要掉下来——
酱牛肉、烤羊腿、四喜丸子宫保鸡丁......道道硬菜吸人耳目。后面还有麻婆豆腐、拔丝红薯等“素硬菜”之流,可看客往往还没看到那儿就已经被弄得应接不暇了。
“菁菁,晚上吃什么呀。”
一听到这话,我的脑细胞瞬间开始高速运转:要有肉,有菜,有豆。西红柿炒蛋?还是......主食来打卤面吧!不、还是做米饭,中午刚吃过炸酱面......
不少人认为“宝妈”“家庭主妇”只是赋闲在家买菜做饭的没用的女人。一开始,我也持这个想法。可自从接管过家里的买菜做饭大权时,我真是为自己的表面所羞愧——准备一家人的三餐简直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它的千变万化、美轮美奂......不消说是歌舞了,就是和那恼人的高数比起来,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便是这么热爱做饭的一个人。虽然面对着“上台演出”的邀请时,我不过只能羞赧地报出一个“唱歌”这样平淡无奇的爱好。不过每当我左拿锅铲右持炒勺,心便变得无比骄傲,仿佛是一个即将上演演绎美好生活的指挥家。
那么,今天晚上吃什么呢?
受疫情影响,我家最近荤腥儿渐少。加之最近没研究什么“新菜谱”,于是,我决定做一个从没做过的,“高难度”的菜。姥姥是东北人,喜欢吃东北菜。我略微一思索,便拍板儿了——就做锅包肉吧!
食材:猪里脊,葱,姜,胡萝卜,香菜,淀粉,水,料酒,生抽,白糖,白醋
做法:
1.里脊用刀背敲打至松软,清水泡干净
2.用料酒、生抽和盐腌制里脊
3.“调浆”:淀粉与水比例2:1搅拌至无颗粒【将筷子插进再拿出时,浆不间断的向下流就好了】
4.腌好的里脊蘸浆,油温七成热下锅炸,颜色浅白即可。
5.炸好的里脊复炸一次,至金黄酥脆。
6.70g白糖与50g白醋和15g生抽还有少许盐混合调成汁,往里加入生姜,葱丝,胡萝卜丝,倒入锅中煮开,至粘稠冒泡
7.下入炸好的肉片与香菜快速翻炒
如此,一道酸甜可口,焦香酥脆的锅包肉便上桌啦!
虽然,我已经是公认的“专业”大厨。不过,由于是初试新菜,我心里还是不免有些忐忑。饭桌上,我不时偷偷抬眸,从自己的饭碗后窥视着家人的表情以确认“新菜”是否合乎胃口。
不过,我似乎是多此一举了。归功于我与生俱来的做饭天赋,我开发新菜的失败的记录一直保持在“0”并且从未有“挪窝儿”的意思。
母亲:“今天这个做的真好吃。””
父亲:“嗯,这个可以。”
姥姥:“好吃。”(埋头吃)
这便是我家的“主力军”的口头禅,在我心里可是高级好评。
“你说,外面哪儿有家里这么好啊。”
“咔嚓。”母亲嚼了一口金灿灿的肉,含糊不清地说“家里这肉......”
“佐实。”我接过母亲的话。“是呀,外面餐馆裹得都是大面糊,哪儿有这么实实在在的肉。”说罢,母亲又要下筷。
见母亲“虎视眈眈”的架势,我自己也赶忙将筷子向肉探去——炸的酥脆的肉片外壳裹上一层晶莹剔透的糖汁,让人口水直流又不忍心破坏它的精致。刚出锅的菜还冒着白色的热气,这特效似乎让它的美味程度更上一层楼。
半个小时后,我们“战果累累”——不仅风卷残云般的气势干掉了我的大作“锅包肉”,还附带杠尖儿一盘地三鲜,一小盆拍黄瓜,一盘咖喱菜花,甚至连盘底的菜汤儿都有放过。
“菜汤儿拌米饭是老北京的传统。”母亲振振有词。
哈哈......欢声笑语不绝席间。晚饭结束,一天到头,大厨收工!
至此,突然觉得人们日常写做饭往往是“尝试”“经历”,到我这儿,写着写着便写出了职业感,甚至赋予了其灵魂。看来,我是真的爱做饭呀!
我的“家伙事儿”们会跟我多久呢?大概是一辈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