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蒙特梭利否定儿童自己以及儿童之间的游戏,对他们应用各种玩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嗤之以鼻,但几乎所有儿童的童年都伴随着这三样东西:游戏、玩具和想象力。
正常儿童的状态是工作状态,只有通过工作才能养成专注,只有通过工作才能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没错,工作或者说劳动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从我们成为人的那一天开始,工作就贯穿始终。
工作使儿童静下来,专注某种用手用脑的具体行为;而工作以外的游戏、玩具、想象以及观察则是放飞儿童的心灵的翅膀。工作培养儿童的理性思维,想象力形成儿童对生命的感悟。
三岁的幼儿正经历语言、交往、审美等各种交错的敏感期,通过这些宝贵而不可逆的敏感期发展人格的各方面。今天我们来谈谈想象力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作用。
一、 实验数据的局限性带来的遗憾
蒙特梭利否定想象力的作用主要是基于结果导向。她通过其他心理学家的实验数据说明,在幼年期想象力特别丰富的人在学习方面并没有突出的成绩,成年后也没有因为想象力丰富而成就事业。
而这个实验本身就存在漏洞和局限性。
第一,唯结果导向的局限性:这个实验强调的结果导向不符合人本主义,忽视了人性本身的发展。社会对人普遍的评价标准是成功,学业及事业上的成功,金钱和地位的高低。在这一点上,蒙特梭利也未能超越这个范围之内。
第二,实验标本代表性的局限:实验选取的标本数量不够多,这本身就难以全面说明问题。用个案去说明普遍现象无异于坐井观天。
第三,跟踪样本过程的间断性和不确定性的局限。人是不断变化和成长的,而想象力也不是一直保持原样的,随着人的长大,有些人的想象力不复存在或很微弱了。有些想象力丰富的儿童在社会教化过程中自身变的乏味了,有些想象力未被保护和发展而逐渐丧失了。而实验追踪的成绩和成就导向性并未发现这一点,也没有关注想象力在对幼儿产生快乐情绪、语言发展及人格形成方面的影响。
二、 快乐与想象力的关系
用有瑕疵的实验结果否定想象力显然有失偏颇,而普通人也不可能通过大规模的实验去推翻什么,证明什么。
来说说爱因斯坦吧。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的大脑被开发了10%,比常人多了百分之几,这成就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而很少人知道心理学家还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中感受快乐的部分也比普通人高很多。对很多名人大脑的研究都发现,他们感知快乐的部分是常人的数倍。
快乐对人的发展究竟有什么神秘的作用?怀斯曼的《59秒》用整整一章去阐明这个问题。快乐让人感到心情愉悦,让人乐于感知世界,从而迸发求进欲,快乐让大脑快速旋转,从而刺激身体做出正向反应。
而想象力在通向快乐的路上,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想象力在童年期形成和发展,从凌乱和琐碎的呓语中提炼成人类赖以进步的创意和创新。在幼年想象力得到鼓励和发挥的人长大后的创新能力较放任和拘束状态下的人强很多,而语言的发展也蕴藏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
想象力给人快乐,快乐的人各方面发展良性,包括语言。
想象力不是臆想,而是意识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应和再加工,依靠潜意识能量延展出的联想与创意,是一种全新的进步力量。
人感受快乐,才能产生想象力,因想象力是美好的,正向的,代表真善美的。如果不快乐,产生的不是想象力,而是癔病。有人说精神病人想象力丰富,错了,精神病人恰恰是缺乏想象力。他们产生的只是类比,有精神病因子(遗传)的儿童会天生对周围事物产生狐疑,否定一切,也不断将事物负向进行类比和连接,顾左右而言其他。
三、 儿童的语言在想象力中发展
传统教育认为,婴儿诞生时是一张白纸,后天的教化才让他得以成长。按照这种理论,儿童的语言也是全部依靠成人世界的作用。
而实际上,人从来都不是按照外界意愿成长的,他只听从那颗精神胚胎的指引,自然之子的指引。
儿童的语言也不是按照成人的意愿发展的,他接收大自然的信号,将所听、所看、所想转化为他自己的,专属的,儿童的语言。
如果将一个孩子扔在狼群中几年,他的行为就是狼的行为,他不会直立行走,也不会开口讲话。而把他带回人类社会,过不了多久他也学会说话,学会人类方式的生存。这说明环境的作用,也证明人类强大的内在核心,它被破坏,却可以被轻易修复。因为,我们作为人的属性早就固定了,人的精神胚胎不以环境而转移。虽然进展缓慢,千疮百孔,但只要遇到对的环境,它便会顽强生存。
人工智能可以打败围棋大师,可以植入程序说千万句人的语言,而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类的,便是学习能力和想象力。
我们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不是使他学会我们的语言,而是要他拥有自己的语言。缺乏想象力绝不能做到这一点。
因此,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就是要鼓励和发展他的想象力。
你问孩子,月亮是什么形状的? 他回答你,月亮是圆的,也是弯的,有时还是三角形的,方形的。你不要急着纠正他。你问他为什么是三角形的?他说,因为弯的月亮是西瓜皮,而还没吃的一块西瓜就是像三角形的,那月亮其实也是三角形的。他又说,三角形的月亮是妈妈,弯的月亮是孩子。切西瓜的不同形状代表不同的月亮,这也只有孩童想的出来。这就是孩子充满想象力的表现,在这中间,你鼓舞了她的想象力,他的语言便丰富和特别起来。
四、 难道只有音乐和绘画才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吗?
本世纪初,从国外流行过来一种音乐胎教方式,很具体,就是给胎儿聆听莫扎特的音乐。说是可以使人头脑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据说是因为莫扎特的乐曲使人的大脑接收很多α电波,而这种电波能刺激大脑的发展。于是,很多准妈妈就听莫扎特,而胎儿不知道是不是聪慧过人。
后来,国外看法变了,因为心理学家的实验数据说明,莫扎特的乐曲只对大脑有非常短暂的刺激,之后便消失了。他们开玩笑说,在应试前倒可以听听,就如同给奶牛听古典乐一样。
我不知道现在中国有多少准妈妈还在执着地听莫扎特,其实你也可以听点别的古典乐,轻音乐,效果差不多。否则宝宝还没发展出聪慧,倒被一天到晚的重复给烦透了。胎儿也有心情的。
再说绘画。任何的艺术形式都会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包括绘画。而三岁以前的儿童由于身体机能还没准备好绘画,这个阶段也不见得有兴趣。三岁以后,开始有图画的意识和愿望,但基本还停留在乱画阶段。如果给他一支笔,一张纸,他更乐于画圈圈,而不是其他形状的组合。如果涂色,他会涂的有点吃力。总而言之,绘画的作用在5岁以前表现地并不明显。当然,如果是绘画天才儿童可能已经很会画了,反正你不要教他画,而是让他随意画画。想象力不要因此而破坏。
那么,没有绘画天才和音乐素养的儿童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不阻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呢?又如何在语言方面给予孩子润物细无声的培养呢?
答案就在日常生活中,在你的每一次提问与回答中。
1、 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孩童是携带着自然之子的神圣而来,你让他天天被束缚在兴趣班里干嘛?他拿个小凳子,在秋日午后的阳光里仰望天空,他闭上眼睛体会光影的变换,他聆听小燕子与布谷鸟不同的鸣音……你要给他这样的爱与自由。
2、你放下手机,多跟孩子说说话。有多少父母,一天工作后下班在家还是抱着手机,盯着朋友圈和淘宝的?跟孩子谈谈心,聆听他的困惑与兴奋,不要让三岁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在你的低头中转瞬而逝。
3、 尽可能地用儿童的方式与他对话。成人往往是缺乏想象力的,我们离自然之子越来越远。我们要么有一说一,要么油嘴滑舌。我们失去了孩童的想象力,就是缺乏了人性。当你的孩子问你无数个问什么时,你被逼进墙角,你一时语塞,请你不要烦躁,你不妨蹲下来,体会孩子角度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然后,你会不自觉说出孩子般的话。
番外
宁宝语录
1、两岁宁宝的俏皮话:
在博物馆看到一块牌匾,是李鸿章书“德容感化”。告诉宁宝这里有她的名字,她重复我的话,却换了一个字,“德容感冒”。
2、一岁半启动普通话与家乡话的自由切换。
由于家庭环境影响,宁宝一岁半开始会说两种话。且可以做到见说哪种话的人就说哪种话。姥姥指着一只碗问,“介四嘛”,宁宝说,“弯”,姥姥用普通话问,“这是什么”,宁宝立即切换,“碗”。
3、三岁越来越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
秋日傍晚,大风忽起。走在路上的宁宝突然抬起一条腿,两只胳膊也做飞翔状。问她干什么,她答,“我躺在风里了”。
路过社区医院,宁宝夸起医院大夫,“赵大夫很棒,人坏了修人,动物坏了修动物,东西坏了修东西”。
宁宝看到云彩被风吹着跑,便着急地说,“棉花糖被吹跑了,我还没吃呢”。我说,“没关系,棉花糖有很多呢,你再往那边看看”。
还有一句与想象力无关却忍不住记录的话,是关于善良的。那只咬了宁宝的小猫咪,有天晚上在房顶下不来了。宁爸想把它抱下来,小家伙却不明白。我们说走吧,宁宝却一动不动。问她怎么了,她说,“大花太可怜了,她下不来了”。我问她,“它咬了你你还喜欢它吗”,宁宝轻轻地说,“我就是喜欢它,因为它没有妈妈”。我感动得想哭。这是孩童的单纯与善良。
心理学家实验说明,从小较多看到世界真善美的儿童比那些从小看到世界阴暗面的儿童,想象力更加丰富。
忽然对宁爸感到欣慰。是他对小动物的善良情感影响了孩子,让她保存人性最美的品质——相信美好。
Shaniade,总有感动在小小的细碎中。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也找回自己的珍贵感性。用逻辑思维表现感性认知,我尝试做一个完整的人。
你喜欢吗?可以下载简书完成“喜欢”;可以直接“打赏”,完成对我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