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我们解读《中庸》第十三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要真正理解这篇内涵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这个「素」字。
这个「素」字,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平素、朴素的素字。这个「素」字有其独特的内涵。
这个「素」字,在孔子的语境中,表示某种心智系统的状态。这就是君子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练习以后,进入第二套心智系统后的状态。
人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是一种「不动意、不动心」的感觉。相比第一套心智系统依靠经验、观念、偏见、情绪运行的状况,第二套心智系统的状态,确实显得很素,很素净。
这篇的全部内容,都围绕着这个「素」字的内涵展开,所以,我们要好好感受一下这个「素」字的内涵。
其他几个字,我们也要认识一下。
1、「位」字,是指君子所处的社会阶层、地位。在孔子的概念中,君子本身并不专属于某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在社会各个阶层中的所有人,只要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都是君子。
2、「行」字,是前篇「庸徳之行」的「行」。「庸徳之行」的「庸」字,在这里不是平常、日常的意思,而是「中庸」的意思。从「素」字的角度去看,「中庸」就是「素」这种心智状态中的行为。所以,这个「行」是「庸徳之行」的「行」。
3、「愿」字,不要理解成愿不愿意的愿,如果是愿不愿意的愿字,这里根本就不须用愿字,用欲字即可,但是,为什么要用「愿」字呢?
这「愿」字的意思,就是TA造字的本意:原本之心。「不愿乎其外」就是守住本心的意思。
把这3个字都理清,我们就可以来解读这段话了。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君子用第二套心智系统,生活在TA的社会阶层、地位中,守住自己的本心。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段话,前面的排比句比较容易理解。在富贵(贫贱、夷狄)的阶层中,或者是在患难的生存环境中,使用第二套心智系统,用第二套心智系统在富贵(贫贱、夷狄)阶层中,或者患难的生存环境中生活。
需要特别解读的是,最后一句「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句话的本意是「君子入而自得」。意思是只要学会了转换心智系统,不管出生在什么样的社会阶层,或者遇到什么样的恶劣生存环境,君子都能活得非常自得。
为了强化这句话的意思,用了否定之否定来强化。拆开来看,这句话其实是这样的:「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第三段「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这句话太直白了,不解释了。对我们更有意义的是第四句话。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这句话最妙的是这个「俟」字。
「素其位」很容易被误读成守命、认命,一个人富贵永远富贵,一个人穷永远穷。
其实,孔子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给大家解读过「命」。
一个人的命,并不是像隧道一样的「单一结构通道」,而是一种「树形结构的通道」,如下图:
在这个树形结构的通道中,入口就一个。这个入口以及开始的那一段路就是本文中的「位」。
每个人都想走到高分出口,包括孔子也想。但是,一般人往往都走不到高分出口,总是走着走着就到了低分出口。于是,就在那里怨天尤人,或者「行险以徼幸」。
而孔子学问功夫的核心,是教人轻轻松松走到高分出口。这就是「居易以俟命」。因为每个人的命中都有高分出口,一个人但凡走到了通往高分出口的通道,这个人的社会阶层、地位,生存环境都会发生变化。
所以,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命并不是不变,只要走好了,谁都能走到命运的高分通道。这,就是「俟命」。
「居易以俟命」这谁都想啊,这多好,多轻松啊,可是怎么做到呢?
这就是本文开头说的「素其位而行」:让自己转换到第二套心智系统,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居易以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