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从出生大声啼哭,到懵懂明事、处世渐深,再到头发渐百、对世事稍有领悟,最后头发花白、看透红尘撒手人寰, 这短短几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长之所以长,是因为我们还身在其中,不能处身事外,所以看往后的时间就觉的很长;而短之所以短,则是我们渐渐明了世间万般道理,能够处身事外地去看待每一个问题,那么问题就显得非常简单,那么同样的世间问题也是如此。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呢?那么下面我就简析一部2003年上映的讲述人性循环的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希望能帮助大家解答一定的疑惑。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由韩国以‘暴力美学’风格著称的导演金基德指导,并且这部电影里面有一个冬的章节由导演亲自上阵主演,这么拼的电影当然不会太差。一向以“动态美学”著称的金基德在这部电影中一改往常风格,采用了许多的动态风景拍摄角度进行摄影,由此呈现的画面美感也不是一般的美,让观众身临其境一般,仿佛就在故事之中静静地观察事件走向一样。电影情景不宽,整部电影都围绕着一个湖中小庙开展着,选景很窄,但反映了整个人性周而复始的道理。而电影一上映便获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并在当年获得了“韩国电影青龙奖”等诸多奖项,并参与了第74届奥斯卡奖的角逐。这部影片一共可以细分为五个章节,依次是:春-夏-秋-冬-春。我将其理解为:生-长-盛-衰-生,下面我就根据影片内容阐述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春
众所周知,春天是温暖万物生长的季节。不论是小树的嫩芽,还是池中的小鱼,处处都透露着生机。电影中春之章的主角是一个3岁的小和尚,小和尚可以理解为整部电影的载体,来讲述常人的人性欲望与轮回。这章节的主角所表露的初始人性的纯真和干净。小和尚注视着周边环境的每一丝变化,也接受着师傅的教育及养育,并从中变成意识存储在脑海之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和尚了解的多了,身上原始纯真干净的人性则慢慢地发生着变化。具体体现在他在小鱼、小蛇、小蛤蟆身上捆上石头,以此为乐。但小和尚却兴高采烈脸上挂着天真无邪的笑容,似乎并不知道自己是在犯杀戒。这也说明人性一旦接触环境就会萌生恶的人性。
而师傅知道这件事后则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趁小和尚睡着也在小和尚背上绑了块石头,让他切身感受到那些小动物的痛苦。而小和尚背负着石头去解救那些曾被他戏弄的小动物时,发现小鱼、小蛇都死了,而后痛苦的哭泣;而当发现小蛤蟆还活着的时候有露出忏悔的微笑。这也表示着小和尚虽然范了错,但只要能醒悟还是有机会再忏悔中复活。
夏
故事一下子便跳跃到了十多年后,曾经童稚的脸庞已变成带有青髯的面容,小和尚变成了年轻小伙。夏季是炎热的,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最易碰撞出火花的季节,就像很多动物都会选择在夏季求偶一样。画面中原本平静的湖面突然多出几丝涟漪,一个来寺庙静养治病的年轻姑娘出现在画面之中,为原本美丽的画面增添了几分姿彩。
在小和尚和年轻姑娘不断地接触过程中,小和尚萌生了爱意,也慢慢地从拒绝感情的产生改变到打开了情怀慢慢瓦解掉多年佛的意识,表现出在特定情况下会将理性抛之脑后。此后两人的感情升温,小和尚也破了色戒。最后女孩儿病好了,离开了小庙。而小和尚则带着初生的情欲离开了小庙,跟随姑娘而去。
秋
故事又跳转到十多年后,老和尚已将头发花白,端坐在门外木板上读者报纸:小和尚因妻子外遇而杀妻潜逃。画面一转,老和尚摇着那叶扁舟载着中年模样的小和尚回到了小庙。小和尚虽然回来了,但他眼里仍充满杀气,没有一丝悔意,带血的匕首仍在手中紧紧地攥着。
老和尚则深知这只不过是人生平常的一幕,便在门外木板上写了波若波若蜜心经,让小和尚一个字一个字的刻出来。而在小和尚刻完以后便有所领悟。随后也随警察去伏了法。
在小和尚走后,老和尚独坐小船之中,点火坐化。表达着人生的大彻大悟,佛教的涅槃,所有的一切仿佛在老和尚这里表达得淋漓尽致。
冬
多年以后,满山的金黄也变成了苍白。服刑期满的小和尚又回到了这里,他的头发已经略微斑白,但眼中早已没了当初那份杀气。他又在湖中打捞起师傅的舍利,并将其制作成为冰佛继续供奉。在一个飘雪的夜晚,一个蒙面女人在破败的寺庙之中留下了一个婴儿,这也预示着这将是下一个小和尚,必定也将走着大致相同的路线。
又一春
转眼间弃婴长大成为了另一个小和尚,小和尚将石子喂进小鱼、小蛇、小蛤蟆的口中,看着它们挣扎,小和尚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
冬天来了,但并没有预示着结束,生命在重复,故事也在大同小异地循环。而故事一直围绕着寺庙展开,也是解释要想从中解脱,就一定得有信仰。人性的欲望与轮回也是在一定条条框框之中,再怎么发展也不可能跳出其外。
总言之,《春夏秋冬又一春》这一电影用静态的拍摄技巧和抽象及唯美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人性的始与终,引发我们对其的哲学思考。就像道家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世界。”一样,一切有始便有终,而始和终的界定又不再是那么清晰。
看到最后,点个赞吧。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