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一个人,一个地方
——关于乐东籍学者张跃虎和他的著作《珠崖田野上的华夏魂》
这本书叫做《珠崖田野上的华夏魂》,这个人叫张跃虎,这个地方是海南南部,古称崖州,今天的三亚和乐东的沿海一带,也称为琼南或岛南。
这本书是首部研究琼南乡土社会的人类学力作,书以中华文明为大背景,参照广府文化特点,用辩证的观点与人文学者的目光,从六个方面着重研究、论述的古崖州文化圈(今三亚市及乐东县沿海一带)乡土社会的复杂结构及种种事像;内容涉及地理、历史、民族、族群、政治经济、民生状态、人际关系、人天关系等各个领域、多种学科。
这个人是书的作者——海南籍社会学、民俗学专家张跃虎先生,他通过此著作辩析海南南部的民通俗之种质基因,破译出千秋华夏文化之遗传密码。《珠崖田野上的华夏魂》可说是具拓荒意义与收藏价值,因为这部的原创长篇专著是张跃虎先生在跨越40年田野调研丰厚积累的基础上,以中华文明为背景,参照广府文化特点而耗8年心血熬成的学术精品。作者从外省审察其家乡,看得更全面透彻;材料丰富生动,论点尤具创意。
这个地方尽管离中原如此遥远,却显存着和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的崖州文化,是这个地方,北方已经消失的一些礼俗、语言,在乡间尚在流传,从村民的言行和道德规范中还能窥见往古黄河文化的吉光片羽,崖州民歌的格调与音律,仍然在晃动着唐代竹枝词的倩影。这本书让这个地方和地域文化在极大的程度上得到了确凿的证明。
因而,那些“海南是文化沙漠”的说法在此书面前将是不堪一击了,因为“在这片山封海锁、地老天荒的瘠土上,竟蔚起一块特异的人文绿洲。它依托中国最南端的田野,摇曳着椰风海韵;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姿态与声音,讲述着边地炎方一个瑰丽的人文传奇”。“作为华夏文化的一个“亚种”,它像顽强的蒲公英随着一代又一代移民飘到这里,落地生根、发芽繁衍。又有两种“异类同型”的封建士大夫源源不断为之输送养料、增强活力、拓展地盘,并使它始终遵循着中原主体文明的仪轨。”从这点上来说,海南的崖州文化是在延续着中华文明而一路走过来的……。
延续着中华文明的古崖州文化在海南南部得以具体的体现,造就了海南的特色在岛南,岛南特色体现在传统的古崖州文化及少数民族风情所构成的多元文化体系,这种多元文化体系在《珠崖田野上的华夏魂》书中有着深透和尽善的描述和记录。
但令人遗憾的是,《珠崖田野上的华夏魂》一书在如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许此书不是写给当代人看的书。当全球越来越一体化、工业化越来越明显和扩大之后,岛南的一些特色的物与事逐渐消失、农业文明逐渐减弱之后,此书的价值会显得越来越珍贵,在几十年或者几百年之后,海南岛上的一些东西,只能从这本书中去寻找了,因而,从海南历史的文化长河中来看这本巨著,可说是价值不可估量,此书的出版可说是海南文化史上一个里程碑的事件。
书的作者张跃虎身为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又身处繁华的都市工作,这种特殊的身份和处境,让他在亲身体验和解读着海南的文化时,能跳出海南文化的高度和其他海南之外的学者的角度来观察和解读海南文化。 由此而说,此部著作的高度和角度可能是其他观察海南文化的学者所没有的。
然而,在此书的写作过程却是充满着艰辛的,在这种艰辛之中,可以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文化忧患的意识,对乡土深刻的倾爱,对逆境不畏的对抗,对世俗的高傲不屈,体现出一个真正文人的傲骨和执着……
对此,我们不得不对书的作者充满敬意,张跃虎先生可说是我们所处的时代难得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因为在我们个时代,“文化和文化人成了一种脂粉,涂在我们时代苍夷的面孔上;文化和文化人成了一种调料,放置在我们餐桌发臭的食品里”。这样的时代,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和文化人是少之又少的,而张跃虎先生让我们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和文化人的一面。正如他对自己的自描一样:“苦行翰海觅泉声,顽石柔云铸性灵。心有莲花身有棘,中如炭火外如冰。欲臻不惑因常惑,总为多情故寡情。肠内天书谁解读,苍茫夜雾掩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