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室友小婷最近辞职了,离开了工作了五年的公务员队伍,选择了一家北京的新兴科技企业。五年前,大学毕业,遇上金融危机,很多同学都因为找不到心仪的外企工作而选择进入了留校或者去考公务员,小婷也是其中之一,奔波了好几个月,参加了无数的面试,虽然很多都进了终面,但最后还是因为公司招聘计划的改变而无疾而终。最终她不得不回老家当了一名公务员。小婷是个学霸,大学期间,你只能在图书馆、教室或者宿舍里看见她的身影。因为家境贫困,课余时间她都去打工给人当家教,很少参加我们的娱乐活动。
我知道,她一直很努力地想要留在北京,每次谈起家乡,她都有一种想念和抵触的矛盾心理,她说虽然北京有很多不好,空气污染、人多、交通堵塞,但是看见了这样的地方,很难再回到家乡生活,她说她想在这个大都市里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然而,现实最终还是强迫她回了家。我依然记得在火车站跟她道别的那一天,看着她背着背包沮丧又落寞的背影,很心酸。
这五年里,断断续续收到小婷的消息,她总是说自己过得很开心,生活很充实,我以为她已经融入了那个安逸平静的环境之中,直到前不久的一天,她打电话告诉我,她辞职了,她要回北京了。我很惊讶,一个三十岁的单身女人,却选择重新过上了北漂生活。
再一次见到小婷,她成熟了,但眼中依旧光芒四射。我问她,你怎么悄无声息地就杀回来了。她笑着说,从来没有忘记过。原来,这五年,小婷一刻也没有停歇。两年前,她通过笔试、面试层层筛选,得到了省里唯数不多的机会读了一个公费的研究生,还获得了省里唯一一个去新加坡交换的机会,就是在这半年里,她认识了新东家的老板。
五年前送走她的时候,我以为她会安逸地在家乡待一辈子,找个人结婚,生几个孩子。但这五年她似乎没有穿梭于相亲聚会,而是忙碌着如何让自己成长,就像五年前的毕业季,所有人都在奔走着找关系的时候,只有小婷依旧默默地在图书馆里捧着她热爱的书。我问小婷,为什么要回北京,大家好像都在逃离这种牙缝里挤时间的日子。小婷笑着说,太稳定的日子,让我没有安全感。
很多人发现,自己在一个所谓稳定的环境里,停滞了很多年,不是不想改变,而是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却不知道这所谓的稳定,却让我们变得无比脆弱。
妈妈有个老同事姓吴,是个会计,五十多岁。几年前,妈妈的工作单位精简人员,所有四十五岁以上的女员工都要求提前退休,很多人都因此失去了工作,唯独这个吴阿姨被留了下来,因为她是公司里唯一一个懂会计的员工。虽然,当时社会上学会计的人一大把,但公司不想耗费时间去培养一个新人,所以将熟悉公司业务的吴阿姨返聘了回来。那个时候,大部分工薪家庭都是负担重重,这个时候夫妻中有一个人下岗,对于整个家庭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唯独吴阿姨一家有惊无险的度过了这场危机。听妈妈说,吴阿姨原来也并不是学会计的,而是上班后自学拿到了资格证。你大概不会再认为她是因为走运才能回到职场吧。
几年前,美国签证特别难的时候,那时很多拿着名校毕业证书的大学毕业生被签证官拒之门外,一个七十岁老人,独自一人要去美国看儿女,一句英语也不会说,但就是这个具有高度移民倾向的“可疑人物”凭借着一张精美的窗花剪纸打动了签证官。签证官说,这样的人如果愿意留在美国,是他们的幸运。前阵子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打动了无数人。工匠的魅力,不是他们手中那一件件精雕细琢的作品,而是那个经过岁月打磨依旧灿烂闪耀的自己。
当我们在谈论成功的路径时,最多被提到的就是快捷、迅速。每次打开微信看到各类课程,标榜的都是一个月学会了什么,一年赚了多少钱,越来越多的人在用兜售快餐的方式贩卖知识。传授快速成长的方法并不是不好,但这样的舆论导向却为人们呈现出了一夜成名的假象。有些事情,可以速成,但成长不行。因为,它会如沙土之上建立的城堡,一个轻轻的海浪,就会让它轰然崩塌。
想想看,如果有人对自己的生命做个比喻,你会希望把它比作速食面还是钻石呢?成长本来就是一个需要打磨淬炼的过程,你无法将它压缩在短短的几个月,也只有当你认真地趟过每一条河,穿越每一个森林,才会发现,最真实的稳定感,来自于脚下踏实的每一步。
小婷,经常让我想起了摩西奶奶。摩西奶奶开始76岁画画,80岁的时候在纽约举办了个人画展,轰动世界。摩西奶奶的画像她这个人一样,如一股清风一般地抚慰无数受伤的心灵,她出版的画册随笔《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更是鼓励了无数拒绝成长的人。摩西奶奶说,你最喜欢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做想做的事,永远也不晚。
当我们因为恐惧逃避改变,我们就失去了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有人说,离开了某个人,某个城市,某个工作,我们就会过上风雨飘摇的生活。但是,最真实的稳定感,根本无法建构在任何外在之上,因为人生的本质,就是一场自我教育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