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暮鼓,西安中心的钟鼓楼明明灭灭,四十八个时辰在钟里绕完一圈又一圈。听过大雁塔檐角的风声,穿越千年款款而来,也缓缓骑过十几公里的西安城墙,从晡时到黄昏;感叹于骊山华清的绝美爱情故事,也折服于华山的奇险绝妙;在陕历博中听讲解员把文物的故事娓娓道来,也在兵马俑博物院一层更比一层高的声浪中默默致敬能工巧匠;穿越过人潮拥挤的回民街,也去过当地居民小巷寻找水盆羊肉……
旅行的意义在于见不同的人,看过温柔与暴躁,在隐忍中也看到不一样的自己,提醒自己生活还有另一种可能。
第一天的司机小哥一路上数落着西安的不好,马路行人横冲直撞,交警的无所作为,或许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爱的感情已经融到了骨子里,能表达的只有希望她日后可以改进的地方。想起开学初给师弟师妹介绍自己的学校,总是说的有点惨,但健桥两边落下的法桐树叶,中兴湖里的游鱼,我都很爱!
第二天陕历博的讲解员做到了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情:把别人的钱装到自己的口袋里,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的脑子里。把现代生活融入到千年文物里,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与游客对话。十余年的讲解经验,无数次走过馆内相同的路,面对不同的受众人群因人施讲,除了手部姿势有点多,我觉得这应该就是讲解最好的方式。三分看,七分听,总是没错的,我自己不会联想到北京时间来自骊山,不会联想到应酬,模范,胡说八道这些词语的来源……讲解是最简单直接了解展品展板的方式,博物求知,讲解传识。
第三天登华山,途中有骑在爸爸肩膀上的小孩子,虽然累死他爹,但都是笑着。一个小朋友问他妈妈:妈妈,我这是不是第一次见到外国人啊?妈妈朝他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如果你还有力气说话,说明还不很累。我在旁边笑了,弯腰对他说了一句,好好学习,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可能从此他就有了对长大和外出的期待吧。登山中遇到两个不相识的人,却可以互相给予信任,挤在一个帐篷里度过风雨飘摇的一晚,选择相信这种偶然是一种必然,最后也不知姓名,偶然相遇,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西安的城墙围住了西安城里的故事,城墙下的火车载着西安的期待和想念。每当汽笛声响起,我们相聚又分离,在长安的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