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最近的文学史课正在讲孟子,孟子的作品里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名句,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既是名篇又有名句,可以看作是孟子在二千多年之前向我们发出的警告——任何时候不要贪图安逸,而要时时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这是一篇议论文,论点就在标题上。这篇文章短小精悍,但是逻辑严密,论证严谨,读来令人醍醐灌顶。我初中的时候学过,但那时对这篇文章其实不甚了了,同样的文章不同的年纪和阅历,能读出不一样的意涵来。为什么在忧患当中,我们得以生存,这不是很矛盾吗? 忧患不是意味着危险吗?为什么安乐的生活会灭亡呢?安乐不是我们追求的状态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非常具有哲理,是古圣先贤的孟子在他所有的思想当中,最具人文色彩、最具他思想精髓之一的名句。要理解这句话,就要看这篇文章的正文,正文篇幅并不长,下面我们就一句一句来分析它。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举的六个例子,我一开始不太懂,所以说文史不分家,如果你在学习文学当中不了解历史,那么你看文言文根本就看不懂。因为文章里有很多用典,还有很多古人,你必须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才能够读懂它。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六个人分别有什么样的一个事迹,了解了这一点, 我们才能够把这篇文章读懂。
1.舜发于畎亩之中
首先来看舜。舜大家都不陌生,尧、舜、禹是古代三皇五帝之一,是上古时期的人物。舜家境非常贫穷,从小就要从事各种体力劳动,他青年时代在山西一个叫历山的地方耕作种地,后来他在雷泽就是现在的山东荷泽那里打鱼,再后来到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应该说,舜是把他那个时代能有的分工行业基本上做了一遍。舜工作过程中因他德行很高,不断感染着身边的人,只要是他工作的地方,很快就能发展起来,成为人民富庶、风气淳朴的好地方。
舜以孝闻名天下。他有一个名声不好的父亲瞽叟,《寒窑赋》中就提到过瞽叟。瞽叟的意思就是眼盲的老翁。眼盲是瞽叟后来眼盲的,瞽叟、舜的继母、舜同父异母的弟弟,这三个人对舜很不好,经常串通一气想谋害舜。但舜对于自己的父亲和继母很好,奉行孝道,和善相对,深得百姓赞誉。当时统治天下的尧知道舜之后,对他印象很好,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他。尧考察舜的品行和能力,发现舜不光能治理好小家,能和自己的女儿和睦相处,而且还把一方治理得风调雨顺。尧看到了舜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然后就把自己国君的位置禅让给舜。
这是历史的记载,这些是真是假呢?当然是经过美化的历史了。舜小时候家庭贫苦是没问题的,至于他后来怎么孝行感动天下,尧自己也有儿子的情况下,怎么愿意把皇帝宝座禅让给没有血缘关系的舜,是后世文人美化了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或许比这个残暴得多。
舜发于畎亩之中,历史上他家曾经也是贵族,到他父亲这一辈没落了,已经没有什么硬件优势,所以他是凭自己的努力,最后成为天下共主获得天下的。
第二个例子: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是什么人呢?这个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太了解。这里有一个传说,武丁举傅。武丁是商朝的一个国君,因为商朝最后的皇帝纣王暴政,让我们感觉商朝不是一个很好的朝代。其实商朝持续了五百多年,有很多明君,武丁就是一个贤王,他举贤不择贵贱。当时武丁在获得帝位之后,商朝已经走向衰微了,他想重振朝纲,但苦于身边没有贤臣辅佐。他三年不说话,把政事交给大臣们来管理,自己观察国风如何。
上古的很多记录到今天都让人感觉不合常理,怎么可能三年不说话。我的理解是,他在这三年当中是被架空孤立的,没有获得实际权力。
有一天武丁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贤士,贤士说:“我虽然现在是一个奴隶,但如果你能找到我,我能帮你治理好国家。”武丁醒来之后,脑中对这个梦中人的形象非常清晰,他分析如果确有其人,这人肯定是一个有才干的人。他让人画了画像,令手下照画像四处寻找。结果在北海附近的虞 、虢两地交界之处,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了这个奴隶。这个人因为生活困苦,就把自己卖作奴隶,穿着麻衣修筑城墙。因为他做苦力的地方叫傅岩,武丁就赐他姓傅,然后就把他带到朝庭当中。
武丁和他交谈后,确定他就是贤才,遂启用他为相国,殷商从此之后重振雄风。傅说起于衰微,他曾经是一个修筑城墙的奴隶,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变成了肱股之臣。
第三个案例:胶鬲起于鱼盐之中
胶鬲也是商朝时期的一个古人,对于孟子来说这个人很古,相较孟子的时代已经过了五六百年时间。胶鬲是商朝时期的大夫,商纣时期天下大乱,他就去隐居经商,捕鱼晒盐。
昔日在泰州所祭祀的盐宗庙里供奉着三位盐宗,胶鬲就是其中的一位,而且他是被作为所有盐商的老祖宗被供奉,另外的两位是夙沙氏和管仲。夙沙氏我们不太熟悉,他是上古黄帝的重臣,夙沙氏“煮海为盐”,开创华夏制盐历史之先河,被尊为盐业之鼻祖。第三位盐宗叫管仲,在他们中最为有名,是他制定了第一部中国盐政大法,核心原则只有两条:第一,按人口分配食盐;第二,国家专营并严禁走私。这构成了历代统治者管理盐业的法理依据,时至今日还在延续。管仲之所以能够成为官方祭拜的盐神,正是因为他率先实现了国家对盐业的绝对垄断。
盐宗的事按下不表,我们说回胶鬲,胶鬲在贩卖鱼盐的过程中,就被周文王发现后把他举为重臣,但周文王并没有把他带回周,而是让他做内应留在了商朝。胶鬲在《封神演义》当中有一段传说,商纣的宠妃苏妲己发明了一个极其残忍的刑罚虿盆,将受刑者赤裸裸地推入装有大量毒蛇的大坑中,使其遭受毒蛇的攻击和撕咬,导致其痛苦而死,纣王和妲己一起以此取乐。胶鬲看了很愤怒,就劝谏纣王。纣王大怒,就把胶鬲和宫女一同扔到虿盆当中,肢鬲大骂不止。
从《封神演义》当中看得出来,后人把胶鬲看成一个忠臣的形象。孟子笔下的胶鬲曾是贩卖鱼和盐的贩子,后来成就了一世功名。
第四个例子:管夷吾举于士
管夷吾这个名字大家好像不熟悉,但说管仲,大家就都很熟悉了。我一开始不太理解“举于市”,管仲他是士族,然后被举荐不是应该吗?他不是这个士,这里的士是指狱官,意思是管仲是从狱官手里被举荐出来的,他曾坐过监狱蹲过大牢。
管仲的故事很丰富,他有个好朋友叫鲍叔牙,他们是一起做过生意的好兄弟。后来,他们各为其主,鲍叔牙辅佐的是公子小白,管仲辅佐的是公子纠。这两个公子都是齐国国君的儿子,但都不是长子,长子是当时的太子齐襄公,齐襄公即位后做了很多荒唐事,后来国家乱了,齐襄公也被杀了。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就这样成为齐国唯二的继承人,他们谁先到国都,谁就能继承王位。
管仲在这个时候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得天下,他就先行一步去拦截公子小白,看到公子小白后就毫不犹豫地射杀他,箭确实射中了,但公子小白倒下装死,管仲以为公子小白死了,就匆匆离开了。结果公子小白与鲍救牙火速回到国都继承了王位。 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你说发生了这样的事,以后还有管仲的好吗? 所以管仲就下狱了。他下狱之后,鲍叔牙很无私,就跟齐桓公说:“主公不要杀管仲,他的能力比我强,如果能不计前嫌启用他,他一定是治国的能臣。”齐桓公确实有他雄才大略的一面,面对这样一个差点把自己杀掉的人,竟然能起用。他把管仲从监狱中放出来后和他攀谈,了解他的所思所想,并且把他拜为治理国家的宰相,然后管仲也不负所望,把齐国送上霸主的地位。
管仲一生遇到两个贵人,一个是他的好友鲍叔牙,一个就是明君齐恒公。换一个人的话,或许会把管仲凌迟处死甚至株灭九族,可齐桓公却这样重用他。这是管仲的故事,从监狱中被举荐,最终成就伟业。
第五个案例 孙叔敖举于海
什么叫举于海呢? 孙叔敖是在海边隐居的一个隐士,后来被人举荐,得楚王所赏识成为楚国的令尹。令尹就是楚国最高行政长官,类似于后来的丞相或宰相。孙叔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古代水利专家,辅佐楚庄王大败晋军,奠定了楚国在春秋时期称霸的伟业,他非常体恤民情,做了很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好事,他起于微末,最后成就了不世功勋。
最后一个案例:百里奚举于市。
百里奚听过的人可能多一点,他跟秦国密切相关。百里奚本来是虞国的大夫,当年晋献公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献公和虞国说我攻打虢国想借道从这儿过,行不行啊?虞国作为小国也没办法不答应,结果晋献公灭虢国以后,把虞国也灭了,很不守信用。虞国灭了,百里奚就被俘虏了。
百里奚被俘后,由大夫成为奴隶,他作为陪嫁的奴隶被送到了秦国。然后,他又由秦国逃到了楚国。秦穆公听说他很有能力,就用五张黑羊皮从楚国把百里奚换了回来,并且把他拜为大夫,最后百里奚帮助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所以,举于市的意思就是指从奴隶市场把他给举荐过来,用五张黑羊皮换来了秦国的霸业。
你说这六个人,他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吗?不是,其实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明君,比如舜遇到了尧,傅说遇到了武丁,胶鬲遇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两代明君,管仲遇到齐桓公,孙叔敖遇到了楚庄王,百里奚遇到了秦穆公。
这六个例子这么用,不深究的话也确实是没问题,他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么分析完你会发现,这六个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遇到了一个明君。明君给了他们机会,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如果他们没有遇到明君呢?
所以说一个人,他除了要自己努力之外,还必须要有时运。时来天地皆通, 运去英雄不自由。你必须得有这样的时运才可以。但是,孟子并没有做过多的阐述,他只要把例子为我所用就行了,这是很多古人写文章时的一个共性。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里的“是”人也有版本是“斯”人,意思上差不多,意思是要把很大的任务放在这个人身上, 担当重任,一定要怎么样,名句来了,必先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就是说一定要他的心志忍受痛苦,你不能都是快快乐乐的。成就一番霸业,一定要忍受痛苦,比如说管仲下狱时一定很煎熬,比如百里奚在奴隶市场中难道能过得潇洒吗?孙叔敖在海隐居时,肯定过着餐风露宿的生活。他们都过得不如意不愉快, 劳其筋骨,让他非常的烦劳,无论是通过劳作还是各种坎坷也好,总之不会让你躺平,不会让你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饿其体肤,让你身体每天处于饥饿状态,不可能顿顿温饱,让他受贫困之苦,让身上空无一物。行拂乱其所为,他做什么都做不到,让他事事不能如意,让他不断地经历挫折坎坷,所以才能动心忍性,才能使他内心常常保持一种谨慎警惕,保持昂扬奋发,保持积极向上,时刻有脱离底层改变命运这样一种想法,这样才能让他的个性变得坚强。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们身上欠缺的东西。在坎坷当中,你慢慢都会获得。
这段话,千古年来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所以说,所谓的顺其自然,并不是你躺平之后的不强求和自然而然。这不是我们说顺其自然的真谛。顺其自然,是你在尽人事之后的听天命,是你做完了你所有努力之后,然后把结果留给上天,在你无法左右这个事情结果情况之下,你把能做的全部穷尽了,然后顺其自然,把结果留给上天决定。这是顺其自然,而不是这事你还没做呢,你躺在那儿吃喝玩乐刷手机。所以,你不要在五年之前吃喝玩乐,十年之后生活不如意却抱怨社会。
人恒过,然后能改。人经常会犯错,多犯几次错误之后呢,你就会想着去改正,想着让自己变得更加谨慎。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个人只有内心不断地被各种事所困扰,思虑阻塞,才能奋发有作为。每天吃了睡睡了吃的人,他不会奋发有为的,人在匮乏的时候才能去奋发。
然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脸上表现出抑郁的神色,发出忧叹的声音,然后才明白过来。你不遇到那么多挫折那么多困苦,你就没有办法真正地、很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在国中没有懂法度并执法的大臣,和足为辅弼国君的贤士,在国外又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也只有国家灭亡了之后,才开始知道每天有这样的忧思, 未雨绸缪,才能使人成长、使人振作和勤奋,因而获得生存;而你每天只懂得安逸享乐,只能在安逸中生活的人,只能变得更怠惰,导致人的死亡和国家以及事业的衰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的六个论据,在节奏上更连贯些。跟孔子的《论语》不同,《论语》是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根据回忆写的言行录,而《孟子》是孟子生前所写,是他跟他的学生们一起撰写的一部著作。
孟子一生讲究仁政,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天下征战混乱,所以仁政这个思想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国君们的欢迎,但是在天下一统的后世君王,就把孔孟抬到一个很高的地位。因为天下乱的时候,各国争霸,肯定没法过多地施行仁政,在丛林法则里不能有妇人之仁,但是在天下一统的时候,讲究与民安息,讲究国家无为而治,这个时候的仁政就很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