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佩服把语言写的精致、写到心坎的作家,这个章节非常干货,值得认真研读。
作者说了四个意思:
第一节介绍语言的三层结构:用词、句式、风格
第二节介绍的是“每一句话都不应该是多余的”,好文章,没废话。(按这个标准,俺的文章都不算好文章:))
第三节介绍“细节大于天”,因为细节能玩文章活起来。
第四节介绍“学会写对话,你就赢了一半”,对话也是文章的关键。
01
作者认为语言从小到大有三个层级:
第一个是用词。这是语言中的最小的单位,准确的用词是写作的基本功。
如何用词?过去和现在的标准有不一样的地方,过去是认为要信达雅(准确、顺畅、优美)。现在的观点是强调用词要快准狠(达意、精简、个性化)。
——达意就是用词可以说清楚意思。
——精简是多余的词不要加,反复修饰的词尽量删掉,就是不要显得特别啰嗦。
——个性化是传递作者个性风格。
作者认为,以上这些都是日常的积累,当然这是可以练习的。
个人反思:自己练习的太少,以后注意,收集不同的文章学习提升。用印象笔记或者有道云笔记都是比较便捷的方式,试一试。
第二个是句式。
这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表达方式。比如安妮宝贝喜欢短句加句号。有人喜欢大白话、有人喜欢用比喻、有人写的晦涩难懂。这都是句式,说白了,就是行文习惯。
作者给了建议,一是长句子和短句子,二是具体的句子和抽象的句子,三是严肃的句子和幽默的句子,四是陈述的句子、抒情还是质问的句子。作者认为句式没有好坏,关键要顺手,赞同这个观点。
第三个是风格。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调性,作者认为风格是文章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核,并列举了安妮宝贝、龙应台等人的文章进行分析。
关于这个章节的读书心得和建议:
一、从用词、用句和风格进行场所,阐述语言这个外在体现的关键,说的还算清楚。
二、不足地方在于,作者对三者的差异点、具体什么是风格,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语焉不详,只是看看而已,并没有可操作的地方。当然,可能是版面的原因,但是在我看来,风格这段可以多说一点,有哪些风格,对不同的人应该写作有哪些风格特性?不同的问题的风格的差异性。
02
第2节,每一句话都不应该是多余的,如何做到这一点,作者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词义准确。
这一段与第一节内容重合度比较高,词义准确就是恰如其分的词充当句子成分,作者用了一些案例,不过在我看来有点苍白。
词义准确,个人认为是多练习,多看经典,大家的词义传递一般都是非常精准的。
第二:句意明确。
句子是完整意思的最小单元,这对应上一节的“句式”,从阅读角度完全可以放在一起表达。
第三:语意丰富。
作者认为,语意可以解释为语句的意思,语句带来的意思。一个词可以有语意、一个句子可以有语意、一个段落甚至一篇文章都可以有语意,写作对语意的要求是:它最好同时具备实际的作用和想象的空间。
第四:结构清晰
这一段,与“行文的逻辑”中内容重复度比较高。
说完以上内容,作者总结道,天下文章,唯真不破,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写作者,对待文字,对待读者,多半就不会出现满篇废话的情况。
03
第3节,细节大于天
细节可以带来画面感和沉浸感,这一点我非常赞同,作者说,绝大半部分文章并不是依靠宏达叙事来打动人的,而是依靠散落文章的细节描写。
这一点非常赞同,能把细节描述写好,才是大功底。
作者介绍了几个常见的方法:
第一,场面描写。作者举例《背景》就是场面描写的典范(多看经典,这里有很多细节描述,看到这,我提醒自己再三注意,要想把文章写好,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第二,侧面描写。她给自己冲了一杯咖啡,开始回复积攒了一个礼拜的邮件,回完,咖啡还是热的。这一段就属于侧面描写,写出了她的麻利、快。侧面描写的方法有外人评价、外界反映、两侧包抄。从别人眼里看人、看事,尽量保持客观中立,让读者构建对文章主题的态度。
第三,环境描写。这就不用铺开介绍了,恰当的环境描写为文章埋下伏笔。
04
第4节,学会写对话,你就赢了一半。
对话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在看《明朝那些事》,其实看似没有对话,全部埋在叙述中了,历史类文章少一点对话(对话资料比较难获取),如果对话多了,显得是虚构的,但是《明朝那些事》的作者用的 比较好。
作者说了三种对话形式:
第一,情节发展对话,就是用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语言不断激发矛盾,推动辖区。这是用的比较多的方式。
第二,立场展示对话。其实这说的就是通过对话表达要写的人的身份和态度。
第三,隐喻双关对话。一句双意,这样的对话,给人的想象的空间更大,烧脑。
05
第5节,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这一章节说的是如何改文章,作者给了三个建议:
第一,不要有错别字,比如的、得、地,更不要有错误的标点符号。
第二,句子结构,要是要比较通顺,不能有歧义,作者建议长句可以改为短句试一试。
第三,段落调整和结构大调整。
第四,要有点睛之笔。
内容还是比较实用的,尤其是点睛之笔这块,写作要升华必须要点出来要说的意思,升华细节才能吸引读者。
06
最后总结下,这个章节叫做“锤炼语言”,其中一些内容让我有感触,比如:细节写作、比如风格的锤炼。
但是,从写作的角度,作者写作偏啰嗦,结构安排不够合理、部分内容语焉不详,这些都是硬伤。
其实,学习就是取其精华、避免自己发生类似的问题,瑕不掩瑜,坚持阅读。
2018.08.11
蓝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