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问题被心理学界作为心理诊断依据和切入点,已有很长的时间了,但是近些年,将无法具体化处理的心理问题,干脆直接归因于原生家庭问题的情形超来越多,势头渐行渐猛,其实在我看来,原生家庭导致心理问题慢慢成为一种新的迷信。
观点见仁见智,只是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够给你一点启发。
我的目的是希望那些原生家庭被害妄想症患者走出这个漩涡,哪怕一个也好。
我为什么反对迷信原生家庭探讨:
首先,因为有太多人把原生家庭当成一个龟壳,躲在里面不肯出来,当成任由问题存在的借口。他们的逻辑是:既然原生家庭无法改变,我自然也无法改变,这就是命。
其次,在没有专业的指导下,武断的原生家庭问题归因,会导致家庭矛盾的进一步升级,让当事人更加愤怒,反而将问题加重,甚至让原来没有原生家庭问题,根本没有心理问题的人们,产生原生家庭被害妄想,引发不必要的心理问题。
第三,强调原生家庭的问题会,让新一代的家长无所适从,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亲子双方新的心理问题。
原生家庭问题归因过于笼统
原生家庭与成年后的心理问题,两者之间的关联似乎非常容易理解和显而易见,但是我们总是能够找到反例。有些人童年时原生家庭不好,但是成年后却有着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而有些人有着良好的原生家庭,但却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们中国人自古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文化持续了几百上千年,你是否可以说古代中国人的心理都有问题呢?或者你是否能够说古代中国人的人格都有暴力倾向呢?
可见原生家庭和你成年后的心理状态,没有绝对的必然联系,但这套理论其实无伤大雅,因为它毕竟可以解释很多人的问题,只要自圆其说,我们就可以接受。
问题的关键在于将心理问题与原生家庭问题进行关联,对于解决问题于事无补。毕竟你不能退回到你的童年去改变你的原生家庭,所以说将问题归因于原生家庭,和中世纪欧洲人,将心理问题归与邪灵附体一样不具备任何可操作性,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满足了人类探求原因的偏好,这种似是而非的归因,加剧了不事人对问题原因的焦虑。
简单归因原生家庭问题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其实心理学家们已经给出了无数种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其中很多都具有可操作性,你不必非要选择原生家庭归因,强调原生家庭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向未来而非过去。也就是说,虽然我们要给下一代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这是一种积极的导向,但是问题在于大部分人无法理解什么是好的原生家庭。
你是否能够确定,在家中从来没有受到过批评的孩子,走到社会上就比那些经常被拼命的孩子更能适应社会?根据《奖励的恶果》作者柯恩的观点,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奖励和表扬,都会给其人格造成负面影响。仅凭良好的原生家庭这样一个概念,往往会把新一代家长带向另外一个对孩子过度保护的极端,谁能保证在此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们不会有新的问题?
我们与其使用原生家庭这种虚无缥缈的词汇,不如直接讲家长普遍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来得更实际,家长们与其把目光放在孩子身上,为原生家庭问题而焦虑,不如去学习如何让自己情绪更加稳定,来得更实际。
原生家庭问题归因仍可作为心理咨询工具之一
当然,探求原生家庭依然是一个不错的心理咨询工具,它可以帮助咨询师和来访者快速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让来访者觉得面前这个人是个自己人,就好比你如何与一个笃信星座的姑娘聊得好热闹,当然就是跟她聊星座。同时在专业的指导下,原生家庭归因也可以帮助一些人,丢掉一些极端负面的自我归因问题,找到一个看似合理的出口,所以我有时候也会利用这种技术。
想要劝说相信鬼神的人,最好的方法不是与他辩论鬼神是否存在,而是告诉他这就是鬼神的旨意。不过我还是想说,别再把锅甩给父母了,毕竟已经长大了,不是吗?长大之后你就应该做自己的主人。
点赞评论关注我吧,后续内容会颠覆你的认知,你会发现你世界中的一切都是由你自己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