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由大卫·芬奇执导的网飞罪案剧《Mindhunter》即将回归。
《Mindhunter》是根据前FBI探员 John E. Douglas 和Mark Olshaker所著的《Mind Hunter: Inside the FBI's Elite Serial Crime Unit》而改编的。可以说剧里提到的killer或者说serial killer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
《Mindhunter》不同于传统的探案剧,整部剧显得十分的阴暗和沉闷,只是通过大段的对话和聊天来表现出对人性的探讨,善与恶的微妙关系。其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主角霍尔登与高智商连环杀手 Ed Kemper的对手戏,充满张力。
01
Trigger是钥匙,而“死亡本能”则是潘多拉的魔盒
著名的心理学家费洛伊德曾经提出人性的“死亡本能”,死亡本能是一种要摧毁秩序、回到前生命状态的冲动,简单粗暴的讲,对内的驱使就是自虐、自残、自杀;对外的驱使就是谋杀、攻击、摧毁。
《Mindhunter》整部剧都在探讨暴力杀人犯到底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以及他们之间的共性的什么。就像永恒的辩题:人性本恶VS人性本善。
剧中提到几乎每个杀人犯都有着一个悲惨的童年经历,大多数人认为,如果在儿童时期对他们加以引导或许结果会不一样。《Mindhunter》就此,也顺便讨论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但是,每个个体是不同的,不是每一个有着悲惨童年的人都会成为杀人犯,有些人只有在诱因出现的时候,才会触发心里最阴暗的部分“死亡本能”。
《Mindhunter》的精妙之处它的用词,在对连环杀人犯行为分析时,会反复提一个词:Trigger。蒙特·里塞尔就是这样,他起初只是想强奸受害的女性,但是对方的态度触发了他心理的阴暗面,杀死了受害者,以至于最后成为了一名连环杀手。
人性是复杂的,没有纯粹的恶人,也没有纯粹的善人。“死亡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只是有的人内心阴暗面大,有的人小,有的人可以控制住这种本能,而有的人无法控制这种本能。每一个人都会有“摧毁”的冲动,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实施以行动,而所有的罪犯都是放大了这种本能。
02
阴暗人格的致命吸引力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尼采
《Mindhunter》第一季一共十集,我们可以看到主角霍尔登在和Ed Kemper 的谈话沟通中,越来越深陷其中的过程,变得狂妄自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说出和Ed Kemper 一样的话。
在另外一部热播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观点“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杀死伊芙》中的伊芙在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女杀手薇拉Villanelle的追查中,越来越深陷其中,并爱上了薇拉。
每一个“变态杀人狂”几乎都拥有众多的狂热粉丝。美国著名的连环杀人犯查尔斯曼森,在狱中同一名26岁的女性结婚。那么人们为什么如此迷恋这些连环杀人犯?
其实反社会人格的人,是我们内心阴暗面的一种映射,是完完全全“本我”的表现。而“凌视深渊”则是我们对“本我”的一种探寻,当我们在探寻的过程中往往深陷其中,很难控制。
《Mindhunter》第二季可能会讲主角霍尔登在探寻的过程中“自我”战胜“本我”的故事。
03
对自身恶的认识,是实现善的先决条件
瑞士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一次学术大会上曾说过:他只有通过对“善”“恶”双方的沉思,把自己从它们中解放出来,才能驾驭它们的极性,到达中观之地。而只有在那里,他才不再处在这对立双方的掌握之中。
可以说所有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都认识不到自身的恶,无法拥有同理心,不能共情,他们的情感表达也是来源于对他人的模仿,而不是发自内心的。《Mindhunter》中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是,那些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连环杀人犯,并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忏悔心,也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错的。
有一幕是Ed Kemper用一种很平常的语气告诉男主,怎样对一个人割喉。(每次他和霍尔登交流的时候,我总是怕他下一秒就把男主掐死了)
当一个人认识不到自身的恶的时候,那么他也没有了“善”,男主在最有一集的时候认识到了自身的“恶”,所以才会情绪崩溃的倒地。这也是他作为一个正常人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连环杀手的不同之处,正是由于此,即使内心的黑暗面扩大,男主也会走上和连环杀人犯不同的道路。
后记:《Mindhunter》一步步引导着人们对人性进行思考和探讨,第二季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