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雷神,唤醒心中的能量

本次访谈主题

这是第五次云访谈,意味着我们的N4学习之旅已经过去了一半。回想前半部分的学习,韦志中老师、邱国华校长、朝莉老师、唐晓勇校长、雷神,每一个名字都是我第一次听说,但每一次访谈都能打开我的思维、意志和心灵,让我重新获得能量,坚定地走下去。

吴校问,我们觉得雷神是前浪还是后浪?我想说,雷神简直就是惊涛骇浪。他在龙岗教师培训中掀起了一股飓风,在他的带领下整个龙岗铁军都是乘风破浪,在浪尖起舞者。

没有教师的发展,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雷神随时关注着教师的发展和幸福感,有这样的引路人,是何其的幸福!昨天晚上我们小组进行课程研发讨论的时候就有老师提到教师的心灵成长,尤其是乡村教师的心灵成长。很多时候我们更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技能,很少去关心教师是否幸福,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心灵是否打开,是否有所成长,他们是否能遵循自己的内心让教学真实地发生?从我身边的教师来看,我感觉他们的幸福感并不是很强,而且愿意主动去参加培训的人很少,除非强制或者有学时的诱惑。这是什么原因呢?看过龙岗的教师团队发展和培训,我大概知道了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不愿意参加培训。

以上观点可能有失偏颇,因为我是俄语学科,几乎没什么培训,但感觉学校的其他学科好像培训也不是很多,也有可能是我的错误感觉吧,兼职行政,有些信息收不到。但是我对龙岗的教师培训体系很羡慕,他们特别注重培训文化的打造,让很多人愿意去参加培训。就算不是针对我这门学科的培训,能对老师有个整体的培训,让我在其他方面有所成长也是极好的。用肖主任的话说,爱我就让我参加培训吧!教师培训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捷径之一

龙岗的快乐培训

雷神说未来的教师培训应该是快乐的,人人愿意主动参与的。因为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的本能也是喜欢和希望自己有主动性,而不是事事听从命令,被动接受。我们需要将这种学习的本能去激发出来。每一位教师都是发动机,但是需要有人去开启和带动。

独行速,众行远,要相信团队的力量。在团队中间我们可以互相唤醒和赋能,然后更高效地生成。正好今晚听张良老师访谈之前的热身活动中,有一位组长就提到了早安天使。这其实也是一种唤醒和赋能,每一天从互相问候和打油打气开始,整整一天都会充满能量。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教育带给我们很多机会,就看我们能否抓住。我感觉自己还算幸运,虽然对互加接触地比较晚,但是一旦接触就紧紧跟随前行,让我在为我提升和打开脑洞、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方面都获得了收获和成长。

重视胜利者效应。这是朱娟老师分享时说的。我其实一直觉得“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没问题,因为成功是在失败的经验总结基础之上的,99次失败,第100次可能就会成功。但是胜利者效应似乎让我看到了成功的捷径,不需要失败99次就可以成功。对于后进生来说第一次成功之后的那种喜悦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无以言表的,这种幸福感会让他不自觉地想要拥有更多,在这种信念的激励下就会更容易获得成功,强者恒强。

教书匠到教练的转变。这个今晚张良老师也提到了,教师的角色定位就应该是教练。教师如果只是把所有的知识填鸭式地教给学生,不管学生有没有学会,反正我教了,那他一辈子就只能当个教书匠,而且是古董级的教书匠。随着教育方式的变革,教书匠已经不适应我们的教育了,教育需要的是更多的教练。作为教练,需要在一旁默默观察,在适当时候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和引导,让他在实践和自主学习中有所提升,自己去感受学习的快乐。

不做观众,学做参与者。就我身边的环境而言,很多人都只是在观望,能主动去参与的人很少。像统整课程,感觉学校里面没人在做,或者有人在默默的做,我不了解吧。不管别人怎样,我觉得我自己不能再做一个观望者了,无论是公开课、培训还是比赛,一定要主动参与,做积极的行动者。吴校也给每一位N师学院安排了结业大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研发系列课程。这对我们组的青年老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没有人接触过这个,光选题就讨论了好久。但是我们接受挑战,凡事都有第一次,只要勇敢迈出这一步,以后我们就可以自己研究和研发课程了。所以,还得感谢吴校逼我们一把,不然我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都不会想到自己研发课程。

可供模仿的课程研发

五期的访谈让我对未来教育充满希望,我也能感受到自己在慢慢变化。从第一次听课开始就在纠结这个打卡作业,怕自己写的太肤浅有些丢人。尤其看了其他老师的分享,感觉更不知道写什么了。就这样硬着头皮坚持去写,写着写着就感觉好一些了,感觉有话可说了。昨天读《教学勇气》,里面说到“我们容易被外部的期望所围困,这些外部的要求扭曲了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看到这里,我就觉得不管我写的内容如何,都只是在表达和记录自己的一些真实感受,坚持去写就对了,不用太在乎别人怎么看。当放下思想包袱之后我就发现我不再对这个打卡有所恐惧,反而会越写越多,越写越快,因为这都是我自己的想法,不用绞尽脑汁去措辞。这也算是胜利者效应吧,所以我一定要坚持每天读书打卡,记读书笔记,不断地打开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