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总是带着些“虎狼之国”的气质,铁血、暴戾、霸气,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吞并八方。谁又何曾想到,如此堂皇的帝国形象,在其之前的立国岁月里,有着多么漫长的屌丝经历。而秦国的屌丝逆袭之旅,又曾经伴随着多少难以想象的辛酸和血泪。
1. 屌丝出身
春秋战国的各路诸侯里,论出身,秦绝对算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虽然祖先也可以上溯到五帝,但毕竟出身“苗裔”。到舜帝时,伯翳负责畜牧业,靠着饲养技能,才被舜赐姓嬴氏,并封了一点土地。
之后就是改朝换代时的站队问题了。商汤伐夏桀时,站队成功——
“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这才好不容易挣得一个诸侯的名号。可惜到了武王伐纣时,站队失败,蜚廉和恶来两父子,空有一身蛮力,却缺了眼力。“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本来就只是个小诸侯,这样一来地位更是一落千丈,氏族混杂,连自己的赢姓都没法好好传承。一直到西周第八个大王,周孝王时,才念起当年赢氏老祖宗们有养马的技能:
“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
这才帮着赢氏恢复了祭祀,并给了个“秦”的名号,不过诸侯的地位,依然都没恢复,可以想象秦在西周混的是有多落魄。
然后,第三次站队的机会来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秦襄公把握住了历史的机遇,倾其所有,上演了一出表忠心的献媚好戏。“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于是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总算隔了几百年又混成诸侯了。当时的秦国有多落后?秦文公十三年时,才开始有史官纪事,老百姓才开始逐渐开化,而当时,距离西周分封七十多个诸侯国,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
2. 第一次逆袭
一个历时几百年的国家从屌丝变身为高富帅,需要通过几位大王的努力?秦国告诉我们:只需要两位。
第一位,自然是秦穆公。春秋五霸一直有两个版本,《史记》版和《荀子》版,我从小就更爱史记版,也就是有秦穆公的这个版本。
穆公的继位就很是神奇。他父亲秦德公有三个儿子,宣公、成公、穆公,三兄弟竟然轮流做了大王,而且还是正常的继位。更神奇的是,宣公有九个儿子,一个都没立,立了弟弟成公;成公有七个儿子,也是一个都没立,立了弟弟穆公。这个三兄弟组合不知道是不是史上仅有。同时,也需要求一下这十六位没有继位的王子的集体心理阴影面积。
秦国两位扭转乾坤的大王,成功的大部分原因,都是知人善用。穆公遇到百里奚时,老头儿已经七十岁了,还是虞国的亡国之臣。穆公不仅慧眼如炬,小施手段从晋国那儿抢了人,还把百里奚推荐的蹇叔也一起收了。这两位老态龙钟组合,估计历史上可以拼一下的,只有辅佐明孝宗朱佑樘的马文升和刘大夏组合了吧。
史记的春秋五霸存在争议的原因,一是宋襄公确实比较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而秦穆公所在的时期,和晋文公又是完全重叠的。不过从对整个国家的颠覆性影响,及对春秋政治整体走势的角度而言,秦穆公确实称得上霸主之名,除了“慧眼识二老”之外,穆公的另一个优势,是执政时间长。虽然寿命一般,也就活到61岁,但在位却长达39年,而同期的晋国,却历经献公、惠公、怀公、文公和襄公五任大王。
晋文公称霸的故事,很是曲折惊险,但并非此本纪重点,先略过。有趣的是,晋文公和秦穆公两大霸主,是很近的亲戚,穆公在26岁的时候,就娶了文公的姐姐,也就是晋献公最大的女儿,这也正是“秦晋之好”的由来。此后,文公在长期流亡后回国继位,便得力于穆公的大力支持,毕竟是自家小舅子,亲啊。
在文公继位之前,他弟弟夷吾,即晋惠公,登上王位也是穆公支持的结果,毕竟是另一位小舅子嘛。可这一次,穆公却是瞎了眼了,夷吾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当时为了得到穆公的支持,夷吾承诺:
“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
结果一回去就翻脸不认账了。无独有偶,之后晋国闹饥荒,来秦国求支援,丕豹劝穆公别答应,应该趁着晋国饥荒势弱的时候去进攻。穆公没那么low,他听从了百里奚和公孙支的建议,反而不计前嫌,雪中送炭,给晋国送去了粮食。而两年之后,风水轮流转,轮到秦国闹饥荒了,于是向晋求援,礼尚往来嘛。没想到夷吾不仅不知回报,反而落井下石,兴兵伐秦。这样忘恩负义,也是活该惨败,自己也被活捉。不过毕竟是小舅子,穆公也没为难他,“归晋君夷吾,夷吾献其河西地”,也就是把一直欠着的账收了回来了而已。河西之地对秦国的战略意义是非常之大的,这点之后再说。
3. 穆公称霸
夷吾的任期里,他儿子圉是在秦国做人质的。当圉听说自己老爹快挂了的时候,就偷偷逃回晋国去争位。秦国知道了当然不爽,就去把身在楚国的重耳接了回来,霸主晋文公终于上位。这其中有趣的是,秦国让文公娶了他侄儿圉的老婆,文公开始敬谢不敏,后来还是接受了,也算是政治婚姻吧。
晋文公在位虽然只有九年,但霸主地位却毫无争议,穆公在这期间毫无机会。就连文公死后,秦国也遭遇了惨败。当时穆公不听二老的哭劝,硬要趁着晋文公刚挂的时机去打郑国,结果在殽全军覆没,惨烈无比。因此穆公真正的称霸期,是从文公死后的第四年才开始:
“穆公复益厚孟明等,使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取王官及鄗,以报殽之役。”
总算是大仇得报。此处的“渡河焚船”,是日后项羽“破釜沉舟”的先例。可以说项羽并非原创,只是在穆公基础上加了个砸锅的戏码而已。
之后,穆公从西戎那儿施展反间计,挖墙角搞来了由余,再凭由余的谋略,干掉了戎王,称霸了西戎,也奠定了日后秦国大后方的根基。因此穆公的称霸,也就是在他生命里的这最后几年而已。
秦穆公的葬礼,是很有争议的。“从死者百七十七,良臣三人”,殉葬不说,其中竟然还包括了三位贤臣,作为一个深刻懂得人才对国家有多重要的大王来说,死前有这样的举动,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当时民众的反应是极度负面的:
“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明确断言,秦国你之后肯定是没前途的了,还别说这预言真的挺准。不过后来,苏东坡对这件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秦穆公连殽之战的丧师之将孟明视他们都能赦免,是不会忍心让三良殉葬的。三良之死,是为了报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但其中真假,也只有历史大神才能知道了。
4. 第二次逆袭
秦穆公到秦孝公之间的历代秦王,是一个逐渐败家的过程。除了楚大夫申包胥来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发兵五百乘救楚,打败了由著名的兵法之神孙子辅助的吴王阖闾,这一段还值得一提之外,其它时候都在不断地堕落,灵公简公惠公献公时期持续动乱,连河西之地,也被晋国抢了回去。河西之地对秦国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秦国的东部边界,能否达到黄河。而达到黄河,是秦国能否和各路诸侯逐鹿中原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河西之地丢了,秦国根本连争霸的资格都没有。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这就是秦国在丢失河西之地后的悲惨境况——已经彻底被隔绝在城乡结合部之外了。
自从秦穆公首次得到河西之地,再被不争气的子孙弄丢,之后一直等要到秦孝公变法完,儿子惠文王继位后八年,才重新从魏国手里抢了回来。这其中的漫长曲折,也正体现了秦国屌丝逆袭之路的坎坷。
如果说秦穆公的称霸,是屌丝成长之路上的第一次换装,那么秦孝公的崛起,则是从屌丝到高富帅彻底的基因突变。
耳熟能详的商鞅变法,从体制的最根本层面从里到外彻底改变了这个国家。但这个伟大的变法,实际花了三年才出成效,而这三年里,百姓的日子是很苦的。正所谓:
“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
所有的蜕变,都会经历这样的痛苦;而痛苦的程度越深,改变的幅度才会越大。
具体商鞅变法的内容,在此不赘。秦孝公打下的强大基础,在儿子惠文王时代,开花结果,在位二十八年,攻城略地,战果斐然。这过程中,两件事要提。一是著名的张仪出世了,担任过魏、秦和楚的相国,为秦的连横策略,立下汗马功劳。二是在惠文王十二年时,“初腊”,也就是开始效仿中原地区的祭祀风俗。这件极易被忽略的小事,在我看来,恰恰说明了秦国和中原各诸侯在文化礼仪方面有着多大的差距。竟然一直需要等到秦孝公改革完毕,他儿子继位十几年之后,祭祀才跟中原接上轨,这之前的秦国,在屌丝之路上,真的已经走得太久,太久了。
秦惠文王的儿子,是著名的秦武王,举个鼎把自己给累死了。不过不是当场死的,举的时候只是伤了膝盖,然后过了一阵子才挂掉的。之后的秦国就是各种频繁的天气异象,彗星出来了几次,还有日食,整个儿就变天了。玩死了楚怀王;武安君白起出世,战无不胜;司马错攻下蜀国,搞定了富饶的大后方。到了庄襄王时,三晋都已势弱,虽然庄襄王三年时,魏公子无忌率领诸国联军打败了秦国,但这,也正是各国最后一次真正地打败秦国。
之后,就是秦始皇的荣光时代了。
《史记随笔》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