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这么多天,一直是哈马斯在与以色列对抗,虽然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哈马斯依然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的战果,让阿拉伯世界也是为之振奋。然而,和哈马斯并称为巴勒斯坦三大组织的法塔赫却是按兵不动,这是为什么?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哈马斯和法塔赫这两个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区别。
哈马斯成立于一九八七年,自组织成立以来,一直都以坚持武装斗争为核心的事务,并且反对与以色列进行任何形式的谈判。他的最终奋斗目标就是要在地球上完全消灭以色列,来争取巴勒斯坦的自主权。
与之相对应的大名鼎鼎的法塔赫组织成立于一九五九年,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这个国家。主张通过谈判和外交的手段来解决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争端。提到法塔赫,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创始人,赫赫有名的阿拉法特。阿拉法特早年就投身于巴勒斯坦反抗运动。法塔赫组织在一九五九年成立的时候,阿拉法特就成了该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骁勇善战的他很快就成了这个组织的核心人物。
阿拉法特的成名之战,就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的卡拉曼战役。当时以色列军队出动了上万人进攻卡拉麦,结果阿拉法特巧妙地施行了空城计,将全程的居民和武装人员在以色列军队进城之前,就全部悄悄的转移了。等到以色列军队进城放松警惕之后,出其不意的杀出,当场就消灭了以色列军队四百多人,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卡拉曼战役之后,阿拉法特在法塔赫组织中的威望日益增加。一九八九年,阿拉法特也当选为巴勒斯坦国的开国总统。然而,阿拉法特后来也转变了自己的强硬立场。在看到受美国大力支持以色列的强大之处之后,开始有了与以色列进行谈判并且和平化解矛盾的想法。
一九九三年,在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调解之下,阿拉法特和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拉宾要巴以双方正式签署了土地换和平的协议,内容包括了以色列和巴结组织,完成了互相承认以色列从约旦河西岸撤军。这些条件在这个协议签订之后,法塔赫组织对以色列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以往动不动就搞武装袭击的组织,变成了一个希望以外交和和平手段达成目标的温和派的组织。
这就引起了大量巴勒斯坦人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在二零零四年之后,阿拉法特去世,法塔赫就失去了大量的巴勒斯坦人的支持。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威名赫赫的哈马斯组织崛起了。在得到了大量巴勒斯坦人的支持之后,哈马斯的老人哈尼耶一度成为了巴勒斯坦的总理。不仅如此,哈马斯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部队,与法塔赫分庭抗礼,法塔赫因此就和哈马斯产生了军事上的冲突,最终还引发了巴勒斯坦的大规模的内战。
一直到二零一七年才在埃及的调停之下,双方宣布和解,最终哈马斯成功占据了加沙地带为根据地。法塔赫呢是保住了约旦河西岸地区,原本就面积不大、实力不强的巴勒斯坦政府,因此有了两个势力主导的两个政府。历史上的法塔赫,本来就是埃及谋求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吞并巴勒斯坦地区的一个棋子。由于埃及最终和以色列实现了和解,法塔赫这才自成一家,成立了巴结,也就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法塔赫如今背后最大的支持者仍然是埃及政府,而哈马斯幕后的支持者却是埃及的穆斯林兄弟。大家都知道埃及的木修会和埃及政府一直都是死对头,在这种幕后老板根本无法协调的情况之下,哈马斯和法塔赫的关系随着哈马斯的实力在逐渐的膨胀,开始导致双方陷入了分裂。
法塔赫为什么没有和哈马斯协同作战打击共同的敌人——以色列,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原因是法塔赫和哈马斯存在着根本性的政治利益场上的差异。法塔赫一直在强调,只有通过和解、合作和国际社会的支持,才能实现一个可持续的巴勒斯坦国家的建立。因此,面对哈马斯的武装起义,法塔赫选择了保持独立和谨慎的立场。坚持要通过政治和外交的手段来解决巴以争端。
第二个原因就是法塔赫与哈马斯有很深的矛盾,法塔和哈马斯由于政治理念不同,曾经爆发过很多次的武装冲突。两者的矛盾本来就本身,所以这次哈马斯的行动,法塔赫根本不支持也是情有可原。
第三个原因就是法塔赫现在的领导层已经有了一些改变。阿拉法特曾是法塔赫的创始人和领袖。在二零零四年阿拉法特去世之后,法塔赫的领导层就陷入了一场权力争斗和内部上的分裂。这种内部纷争使得法塔赫难以形成统一的决策。因此在哈马斯与以色列的战斗中呢表现的十分消极。领导层的动荡不仅削弱了法塔赫的决策能力,还削弱了他对内外政治事件的回应能力。
第四个原因也是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地理因素的限制。哈马斯军事行动的主要位置是加沙地带,与法塔赫所在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并不接壤。法塔赫如果真的要出兵帮忙的话,就必须得跨过以色列的实际控制区域。显然也不现实。
然而,双方打的这么热闹,法塔赫还是选择了保持沉默和不出兵的立场。这一选择也是源于法塔赫与哈马斯的政治立场上的差异,领导层的动荡以及地理利益上的考量。尽管这样的决策可能会引起内外部的争议,但是它也反映了法塔赫坚守和平解决争端的立场,同时也凸显了中东地区复杂的政治格局。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地区,我们也希望各方能够寻求和平来解决争端,这样才能为这个地区带来稳定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