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引导一直是学校的教育难题,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通过自学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给予留守儿童以正确的指导和情感疏导。
理论依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四阶段理论)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许多良好品质与行为习惯都是在6-12岁时期养成的,父母的言行举止,甚至牌气秉性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交往的习惯、生活自理和自我保护的习惯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意旨不是让这部分本就缺少心灵关怀的留守儿童失去自我个性,而是要帮助他们在成长与学习的过程中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与规则的内在建构,所以,“童享阳光”教育的理想状态始终应该是接纳的、尊重的与平等的。
我们要珍视留守儿童的自在生命,体悟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捍卫留守儿童的自主权利,引导留守儿童由完整的自我自发走向合格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