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饭的时候,都会跟大芥末找个视频来看。
偶尔会看美剧啊之类的,看的最多的还是《晓松奇谈》和《罗辑思维》。
原因倒也简单,不是特别长也不是特别耗脑子,就听一个挺好玩的人在那里针对一个点叨叨叨,叨叨叨,经常还会听到自己挺感兴趣的东西和新名词。
今儿和芥末看的是《罗辑思维》里的《什么人能改变历史》,讲的是凯撒的生平。
这里面有个我没听过的概念,叫结构洞。(没错,我就是这么孤陋寡闻)。
简单理解来,就是在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是处在关系链上的一点,你会同你相连的各个其他的关系点(个人或机构)发现联系。
而结构洞呢,就是那样一些人,他们打破了平面的关系点联系,同不同层面的结构点发生关联,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和信息。
感觉描述的不够准确,下面是百度的各种:
“结构洞是指两个关系人之间的非重复关系。结构洞是一个缓冲器,相当于电线线路中的绝缘器。其结果是,彼此之间存在结构洞的两个关系人向网络贡献的利益是可累加的,而非重叠的。”结构洞概念来自《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作者罗纳德·博特(Ronald·Burt),著名社会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社会学和战略学教授。
理解:
在我们所认识的人中,有两种现象。
第一种,和他们所谈论的内容,发现和另外某些人也谈过,他们认识的人,同时也是自己的朋友,罗纳德称此为重复关系人(当若干关系人都介绍给你同样的人,提供给你同样的信息,他们就成为重复关系人)。
第二种,他们各自有不同的信息,通过他们,总是能认识更多的人,于是称之为非重复关系人。
“非重复人被隔离开来,简单地说他们彼此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或者说,一个人拥有的关系对另一个人而言具有排他性。”则他们之间就存在结构洞。
与我们有直接联系的关系人称为初级关系人,通过他们,我们间接联系的关系人则称为次级关系人。在建立关系网络时,我们大可不必将每一个人都摆到初级关系人的地位,那样我们维持这个关系网络所付出的成本太高,我们可以通过少量的初级关系人,与次级关系人的保持利益联系。
研究结构洞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化每个人人际关系网络的收益,通过打造和占有结构洞,做一个“渔翁”,来使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规模和质量发挥到极致。
百度以后其实还是没怎么懂。
还有结构洞理论:
结构洞理论是人际网络理论大家庭中的新成员,它强调人际网络中存在的结构洞可以为处于该位置的组织和个人带来信息和其他资源上的优势。
1992年,博特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结构洞”理论(Structural Holes),研究人际网络的结构形态,分析怎样的网络结构能够带给网络行动主体更多的利益或回报。所“结构洞”就是指社会网络中的空隙,即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直接联系,即无直接关系或关系间断,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1]
如果两者之间缺少直接的联系,而必须通过第三者才能形成联系,那么行动的第三者就在关系网络中占据了一个结构洞,显然,结构洞是针对于第三者而言的。博特(Burt)认为,个人在网络的位置比关系的强弱更为重要,其在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个人的信息、资源与权力。因此,不管关系强弱,如果存在结构洞,那么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行动者联系起来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这样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回报因此,个人或组织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建立广泛的联系,同时占据更多的结构洞,掌握更多信息。
其实这个理论也不是什么新理论了,早在1992年就已经结书出版了。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291183/
相应的论文也是各式各样层出不穷
http://xueshu.baidu.com/s?tn=SE_baiduxueshu_c1gjeupa&wd=%E7%BB%93%E6%9E%84%E6%B4%9E&ie=utf-8&sc_hit=1
┑( ̄Д  ̄)┍
这个世界上的新理论和新知识真的是层出不穷。当时和芥末在看罗辑思维的那集互联网快速发展会导致的后果时,就非常感慨。如果不多多的有选择的吸收这个世界的快速发展的理论和知识,被这个世界抛在脑后真的只是眨眼的事情。
当然,知识和资讯大爆炸带来的恐慌及无所适从,和如何有选择性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学习吸收这些知识,也是一个需要平衡的点啊。
By the way,百度了还是有点看不懂结构洞。只能说大概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