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不是成功的唯一要件
甘肃武山 陈中杰
有人说“假使成功只有一个秘诀的话,请问那会是什么?那应该是坚持!”
然而,坚持不是成功的唯一要件。
说起坚持的重要意义,李白作为坚持的楷模,他的故事家喻户晓。
唐代大诗人李白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瑰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几乎是每个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源于李白少年时的故事。
据记载,李白小时候很贪玩,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成材,就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可是,那些经史、诸子百家的书很不好学,李白学起来很困难,就更加不愿意学了,有的时候还偷偷跑出学堂去玩。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闲逛后,又走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他走着走着,不知不觉走到一条小河边。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蹲在小河边的一块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着一根铁棍。李白走过去问道:“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抬起头,停下手,亲切地对李白说:“孩子,铁棒虽粗,可挡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受感动。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恒心,不怕困难,天天坚持做,什么事都能做好。读书不也是一样吗?”李白转身跑回学堂。
李白听懂了老婆婆的道理,也学会了坚持读书,坚持写诗。在文学上,他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在仕途上,他的一生却是坎坷崎岖,一路波折。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钦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论才华,李白毫无疑问是人中俊杰,但论仕途,李白却是失败者。受知音推荐身居翰林之职,终因醉酒耽误帝王之事。一个连皇帝的差事都不放在心上的人,能为谁长期做事呢?
静静的品味着李白的一首首诗歌,我曾傻傻的设想,要是李白再遇见一位能给他传授为人之道,为官之道的老婆婆,让他像包拯一样踏实,公平,公正的做官,给李白一个完美的人格,那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