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儿到了恋爱的年纪时,所有的父母都会操碎心。
如何“指导”孩子去爱,大部分父母都认为自己很有经验。
在如今如此开放和发达的社会里,却依然出现了“14岁少女早恋,被父亲打骨折”的新闻。
父母与师长认为:这样的年纪,还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管教你是为你负责。
然而,他们已然忘记,年少时那颗悸动的心。所谓管教,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横加指责,粗暴干涉。
恋爱的感情伴随着人的成长而出现,时间无论早晚,只有初次的悸动。为什么要将这样美好的感情称之为早恋呢?
感情已经产生了,接下来是感情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升华。这是父母们最担心的。
谈“性”色变,依然是中国性教育的现状。我们的社会关于性的禁忌其实更容易逼迫孩子走向我们所期待的反面。
因为父母们认为,孩子们不具备判断的能力,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首先让孩子明确的就是:你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基于这个前提,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进行分析:你的行为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产生了这个后果,你是否有能力去承担。
我们把目光转向一个世纪前的美国。一位出生于传统社会的母亲,没读过什么书,却在处理女儿恋爱这件事情上开明而又人性化。
女儿只用一天的时间认识了一个小伙子,小伙子以即将从军为由,邀请女孩共度良宵,女孩拒绝了,她劝男孩儿在上战场之前,回去看一眼老母亲,并且表示,会等着他从战场归来。
男孩离开时,欲言又止。一次又一次承诺他的感情永不变。
然而,女孩却接到了男孩母亲的信,大意是替男孩感谢女孩的陪伴,男孩同已经订婚的未婚妻完婚,请女孩勿念,云云。
女孩失声痛哭,感觉自己的感情被欺骗了。
她问母亲:“他当初叫我晚上陪他,你觉得我那时候应该答应他吗?”
“不要撒谎,母亲。说实话。”
“有两种真相。”母亲终于开口了,“作为母亲,我会说一个女孩刚认识一个陌生人,一个整个接触时间不到四十八小时的人,就要跟他上床。那简直糟糕透顶。或许你会遇到很大的不幸,或许你的一生就这样毁掉。作为妈妈,这是我要跟你说的实话。”
“可是作为女人……”她犹豫了一下,“我也跟你说一个女人的心里话。这个经历本来会很美的。你也只有这一回,会去无所顾忌地爱。”
女孩想:“那我当时应该跟他去。我以后不会这样去爱了。我本来就想去,可是我没有去。现在他属于别人了,我不会还那样去爱他。我本来就想去,可是我没有去,现在晚了。”
这段内容来自于一部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我读到这个片段的时候,除了钦佩,更多的是感动。
首先是母亲的真实。她教会女儿真实面对自己的情感,经历过,正视过才有可能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
其次是女儿的真实。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似乎应该庆幸女孩没有“被骗”,因为这份感情没有回报。可是女孩却看到了自己的真情付出。她甚至感到很后悔,因为她明白了:爱情的发生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是感情的付出是一个人的事情。如果一味地计较谁付出的多,谁付出的少,这段感情就不会有美好的体验。
在这个催婚的时代里,“要怎样找到条件匹配的另一半”是一个可以交给计算机处理的问题。
然而人类的感情却无法用匹配去衡量。
没有人教过我们这些。我们的教育里涉及爱的部分是“大爱”,爱祖国,孝父母,敬师长。这些爱是不对等,无条件的。是绝对的付出,这些爱里,自我是放在其次的。
我们缺乏“小爱”的教育。爱自己,爱那个人。这其中包含着真实和尊重。先正视自己的情感是真实,承认对方的选择是尊重。
爱这件事情,本身违背了人类自私的本性,克服本性,才有可能享受爱。
对“早恋”的粗暴干涉,使得很多人丧失了恋爱的能力。这不是接受一下婚恋专家的指导就能改变的。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孩子已经年满十八岁,对自己的选择具备了判断的能力。
这个前提更重要的是后半句。年满十八岁只是一个法律上的界定。
如果未满十八的孩子与成人发生性关系,责任在于成人。这种情况我们不用讨论是否孩子是否具备选择的能力,法律应该一律严惩这种行为。这是成人的道德底线。
家长们最应该担心的是这种情况。
回到开头的案例,家长显然不认为孩子具备选择的能力。
选择的能力是需要用精力、智慧以及爱去浇灌和培养的。不是你告诉她不可以,她就会停止的。
在这个案例中,父亲曾多次劝告、警告、威胁自己的女儿不要在不恰当的时间发生性行为,他认为自己已经预先提醒了,但是女儿还是发生某些他不愿意接受的行为,暴怒之下,将女儿打成了骨折。
这种愤怒的情绪来自于哪里呢?“明明警告过你,你却还是发生了”这其实触犯了父亲权力底线,暴打行为属于他的“管教权限”。“我说了,你就应该听”,这是典型的家长权威。
而理由却是“你还小,不能这样做,我管你是为你好”。既然“还小”,又怎么能做到必须“听从命令”呢?
就算父母一直在“管教”,最不希望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那之前的粗暴“管教”还有用吗?
身为父母,真是不希望孩子犯错,可是一个孩子不犯错可能吗?错误已经发生就暴打,言语侮辱,除了伤害,难道就不能做点别的了吗?
这种伤害,往往会把孩子推向我们更不愿意的深渊。
看看房思琪这样的孩子(详见我的另一篇文章爱的集中营),难道不是被关进了爱的集中营里,最后困死自己。
放手,孩子有可能犯错。犯错也是一种选择。但人生本来是由许许多多的错误组成的,我们犯下的每一个错误才是最宝贵的经验,别人告诉的任何道理都不能成为你认可的真理。
就算是犯了错,我们也最希望有人陪在身边,软语安慰,而非一味的指责。
一切爱的起点都应该是尊重,否则就是以爱为名义的剥夺。
人生的路还很长,尊重孩子,把他当成一个人,而不是你的附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