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两部,由于第一部全部是细碎生活的描写,不太容易看懂,直到结尾的时候引入到第二部,整个故事的框架才表现出来。当我真正明白作者要讲一个什么故事的时候,我开始看得越来越认真,也越来越兴奋,可惜最后冰冷的现实给我狠狠一击,这真是一个残酷的社会。
“他们说,妈妈死了,我没哭;这是无情,该死。 隔天就和女友厮混;这是不孝,该死。 挑拨朋友仇家互斗;这是不义,该死。 我活该天地不容,人神共愤, 但你们企图用来拯救我的那一套,又算什么? 我杀了人, 只因夏日阳光太刺眼……”
这是男主默尔索所说的。他杀了人,最终被判处死刑。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默尔索的母亲去世了,他回去奔丧的时候没有流泪也没有表现出悲伤,第二天回来遇到之前的女同事玛丽,第一个周末他们就在一起了,一起看电影等等。第二周默尔索的朋友邀请他去海边玩,就在海边,他杀了一个阿拉伯人。最后判刑的时候很搞笑的是,法官不问他为什么会去犯罪,而问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最终他们得知默尔索是一个母亲死了还去玩乐的不孝子后,知道他不是一个基督教徒之后,判处他死刑。
很奇怪的逻辑,男主默尔索跟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同,他有完全自主的思想,有自己的意志力。虽然在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没有表现的悲伤,但是在他得知自己黎明就要去死的时候,他想起了他的母亲,而且他完全明白了母亲死去前的想法和状态。外人为他扣上的“不孝”、“不义”的帽子,实则是非常没有道理的。
冷冰冰的现实。大概就是一个人明明没有做错什么,还非要联系他之前的表现给他杜撰一个形象,仿佛只有“想象”的这个人才应该是真的,而他们面前这个只是因为义气冲动杀人的人,成为了他们疯狂想象的对象。
他说“每个心智健全的人,多多少少都曾盼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实际上,一个人是死于三十岁或七十岁并不十分重要,因为无论如何,自然有其他男男女女继续活下去,而且活上千千万万年。总之,没有什么能比这一点更显而易见的了,不管是现在还是二十年内,死的永远是同一个我。”
我觉得他说的是对的,因为作为一个人,内心都会有不为人知的阴暗想法。关键在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社会环境中,他不赴死,难道让所有人去死吗?
他最后还是赢了那些人。在精神上。
但是他仍然是一个心灵上永远的异乡人,一个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孤独虽然是一个人,但是他可以在屋里透过窗户观察一天路人的情况,他心里什么都明白,只是没有人能够懂他。
从这本书回归到我的生活,如果跟一些事情较真的比较,我也像是一个异乡人,或者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异乡人。现在我们可以无限放大自己的某些想法,会发现很少有人理解或者很少有人赞同,也许你只是看上去很合群,其实你的思想都独立于世俗之外。你会很不认同一些观点,看不惯一些既定的人和事,只是你没有表达出来。若给你反叛的力量,你也会跟男主一样。
不同的是,只是我们都很会选择,很会妥协。所以他杀了人判了死刑,我们虽然活着却也只是活着。
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