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回顾:
老爸在电话里说:没什么事儿,就是问问你好不好。从9月14日,到10月12日,你都没有电话,也没有回来过。
我的立刻反应是:打过电话的,问身份证的事情。
爸爸说:对对对,打过。我倒是年纪大,忘了。
那个时候,我在培训期间的早餐,面对一碗白粥,一秒泪目。
爸爸想我了,他第一次真实表达他的需求。以前说的最多的话是:你们忙,忙完自己的事情先,有空再回来。
他们的事情,是我们n种重要的事情的之后之后之后。
片段一
昨晚,陆续到家的小男人,大男人,我问:你们明天有什么安排?
俩人说:没安排!
我问:那,明天回趟家,好不好?
大男人说:3个小时都回来了,还差半小时?
小男人说:可以啊!我晚上把作业先做,明天带去做。
真好,心往一处想。相聚34小时里,留12小时给我们一起与爸妈共处。
我在表达我的真实需求。
片断二
早上,爸爸电话:要吃什么菜?我们先准备。
我说:把饭煮好,其他什么都不要准备,我带菜过来。
把话说的这么斩钉截铁的时候,我还在洗衣服,早餐的餐桌也没收拾,冰箱里没有任何存货。如果去菜场一趟,估计中饭赶回去就很迟了。
果断决定:给做夜宵排档的表弟媳打电话,索要牛肉牛杂火锅。
安排好路线,顺路买上火锅烫菜。
因为老爸最喜欢吃牛肉。
以前去表弟家白吃白喝,会不好意思。这次这么直接表达我的需要,没有拖泥带水。
干脆往来,很爽。
片断三
10点半就已经吃好午饭的爸妈,我们重新坐下来,倒上酒,吃着热腾腾的牛肉火锅,配上村里竹林山吹下来的凉风,刚刚好,有深秋暖暖的味道。
再给爸爸点上支烟,再给妈妈续点儿酒,家常拉开,每一句都很有热气。
决定晚上来一个鸭子毛芋火锅,真的完美。
以前爸爸妈妈会说:中午还有,晚上不要弄了,简单点儿,太麻烦了。
这次,他们只管坐等,乐意去享受我们的厨艺,挺好的。
片断四
上半年就买了电热水龙头,就一直没机会装上,昨晚今晨把家翻个遍,都没有找到。
午饭后准备去城里,妈妈没有像往常一样说:没事儿,下次装。
好在已经在微信群获得商品信息,很快就找到,回家很快就装好。
我特别喜欢妈妈她现在的样子,她不推脱,不把自己往后放,她在表达她的真实需要:装起来,方便。
片断五
家常中,妈妈问我公公婆婆的情况,说叫两老要少做,多休闲。
并举例身边人,常做农活不得闲,累了困了伤到自己,就得不偿失了。
说到自己,每天上午菜地里整整,下午就看看麻将看看电视。
比如地里毛芋一次拿不回来,就不要勉强,可以分两次,分三次,轻松点儿。
我听着,特别好。跟前几年那个硬要上山去采茶叶和做帮厨的执拗妈妈比,现在的她,特别柔和,顺畅。
老人们很多时候不愿服老,是因为想通过劳作的方式获得成就感,证明“我还有用”。前几年的妈妈就是这样,“我还可以种很多的菜,你们回来带菜走,都拿走,我就很开心!”今天,她说出来,她的细微变化,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很不容易的改变。
后续: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的真实需求是什么?总会被千丝万缕的关系牵绊,一再被压抑,变迷糊。
每个阶段,我们都自我觉察和调整,好在我们都没有放弃成长和改变,哪怕已经七老八十。真好!
我是丁若木,相信叙事的力量。
坚持叙说335天,坚持跑步3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