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江苏苏州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
浮生二字取自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初识《浮生六记》,完全是冲着“浮生”二字去的。
一以为是为浮生解惑之类书籍,二是为“书依浮生”点题。
书籍始一入手,便迫不及待翻开,带着浮生之惑,寻求破解之谜。
然而,书已读完,却无一处解释浮生之谜。反之,又每一处都是“浮生”。
通篇文笔简约清爽,以作者沈三白与陈芸之间平淡而闲逸生活为故事主线。平淡如水般的叙事手法,读来没有丝毫肆意渲染的匠气。
书中文字如同清风拂面,透过文字读者也能切身感受沈三白的生活点滴,以及与芸之间平淡中甜蜜而忠贞爱情。
1、闺房记乐
主角沈复,字三白,号梅逸。生于乾隆二十八年,出生在一个幕僚家庭。
芸,姓陈,字淑珍,四岁丧父,家有母亲与弟弟。自小聪颖明慧,听一遍《琵琶行》便能背诵,于是照着文字一一对比,从此便开始识字。且习得女红,借此养活一家三口。
三白十三岁时,同母亲回家探亲。见识到芸的才思隽秀,心生倾慕,种下”非淑姊不娶“的情愫。于是,其母为两人定下婚约。
同年,两人再次相见。芸贴心的为晚归的三白偷藏暖粥、小菜,而被芸的堂兄发现,并传为笑柄。那个年代,男女结婚前都有这样那样的避讳。自从被旁人嘲笑后,两人短暂分别。
直到乾隆四十五年,两人成婚。
从此,两人在爱情的道路上耳鬓厮磨,形影不离。
芸贤惠朴素,做事井井有条,侍奉长辈尊敬,对待下人温和,对三白更是情意深重。
芸因为三白出水痘,吃斋祈福几年。虽嫁入沈家,却是本性不改,喜欢素淡衣饰,喜欢茶泡饭、臭腐乳、卤瓜。
芸兰心蕙质,三白的弟媳结婚时缺了珠花,芸果断将自己婚嫁时的珠花相赠。(在这里,为三白家道中落埋下伏笔。)
而三白对待芸也是百般疼爱、呵护有加。仅外出学习三月,便感觉像过了十年般漫长,对芸魂牵梦萦。
两人在沧浪亭畔名为“我取”临水小轩相伴研习书卷、谈论古今;
夜游沧浪亭,看晚霞灿烂;
焚香祈愿月老,生生世世为夫妻;
过着诗情画意、品月评花的恬静生活。
其间也有三白“唆使”芸乔装打扮为男子,与其同游水仙庙;两人瞒着家人朋友,偷偷泛舟太湖,览江枫渔火等等趣事。
就算住在乡下农家小院,也能苦中作乐,树荫垂钓;听虫蛙嘶鸣,伴夕阳篱笆。钟意于“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两人简单平淡的生活点滴,无一处不是在平淡的文字中,将爱情细细勾勒描绘,令人读来好不羡慕!
平凡的文字中,也有令人深思而印象深刻的句子。
芸曰:世间反目多由戏起,后勿冤妾,令人郁死。”余乃挽之入怀,抚慰之,始解颜而笑。
“芸说:‘世间各类反目的事,大多因开玩笑而起,以后不要冤枉妾身了,真让人郁闷死呢!’我于是挽她入怀,抚慰她,芸才破颜而笑。”
闺房记乐读完,感受到了两人平淡却甜蜜的爱情,
有一种被作者隔着几百年时空狠狠撒了一大盆狗粮喂得饱饱的感觉……
让人感受到“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美好生活。
爱情,也可以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可以没有轰轰烈烈,平平淡淡中也有不落俗世的至诚至爱。
是为“平淡中得真滋味”。
2、闲情记趣
每个人的童年总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回忆,或欢喜或悲伤。三白的童年,贪爱玩虫,然后就了”小丁丁“被咬的趣事,令人读之莞尔。
年纪稍大之,三白喜爱修剪盆景,兰花、杜鹃花、菊花、水仙等等花,都逃不出他的“毒手”。其后,三白又将这种生活的情趣教会了芸。
插花、盆景都是技术活,讲究艺术性。
日子虽然过的清贫,但是三白与芸闲暇时,醉心于研究、谈论盆景艺术。
芸聪颖慧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管盆景还是生活方面,每每有新颖想法,总会付诸实践,且令人耳目一新。
挖空心思所做出的盆景中,寄托了两人对于闲逸生活的憧憬,可惜夜里却被猫儿打翻,令人难过落泪。可是难过了,泪流了,对于生活情趣、品质追求依然不曾消减。
就算芸得罪父母被扫地出门,被迫寄居在锡山华氏家中,也想出“活花屏”的法子,为生活增添色彩。
就算在寄居在友人的萧爽楼中,居所也能装饰的平淡素雅,纤尘不染。粗茶淡饭,经过芸的烹调,也能做出“惠而不费、价廉物美”的美味。
家徒四壁,也能布置得俭省而雅洁;衣衫破烂,也能整齐洁净;清贫之余,也能和朋友把酒言欢、畅吟诗词。
清贫之中,如果在意的只是贫寒、不如意,又哪有那些令人难忘的趣事。
其实,生活品质的高低,往往不在于多么殷实的家底,多么高的收入,而在于是否对生活充满情趣。
清贫,亦有真闲趣。
3、坎坷记愁
俗话说:“家家都一本难念的经。”
芸因为能识写文字,平日为婆婆代写家书。可是家中流传出的闲言碎语,令婆婆以为芸家书中难捏口舌,便不让她代写。而远在他乡的公公以为媳妇儿不屑代写书信,因而生怒。
而芸贤惠明理,未做辩解。
其后,三白与芸体恤父亲常年奔波劳顿,想法为其寻觅服侍起居的侍妾。芸出面办成此事,却恶了婆婆,从而失去欢心受到冷落。
三白的弟弟启堂向邻居借钱,由芸做中间担保,却被人追债。芸的书信言词恳恳,却被公公意外看到进而曲解。导致三白与芸两人被赶出家门,不得已寄居在友人的萧爽楼。
两年时间,三白的父亲渐渐知道了前因后果,进而冰释前嫌,一家得以团圆。
芸一直以来都患有血疾,为了替三白寻觅妾室刻意结识了风尘女子憨园,不仅未能成功,还被公婆误会不守妇道。同时,芸自己也感觉受到了憨园愚弄,从而加重了病情,为了医治大耗钱财。
又值三白的友人借高利贷跑路了,作为担保人的沈三白被人上门追债。
最终导致三白与芸被父亲再次赶出家门,匆忙安顿好一双儿女后,不得已寄居到锡山华氏家中,一是为了芸的病情疗养,二是为了躲避追债。
可是,寄人篱下没有经济来源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因此沈三白远去靖江找姐夫寻求资助,路途中经历了各种酸楚,得到姐夫资助的二十块银元。
有了些许资本,三白借此在邗江谋到了简单的工作,加上夫妻二人不愿再寄人篱下,一同搬到了邗江。
可惜命运弄人,三白好巧不巧的遇到了裁员,瞬间成了无业游民,没有了经济来源。日常生活用度,加上芸的病情疗养,使一家的生活捉襟见肘。
在家庭日常开支都难以为继的时候,三白厚着脸面再次去找姐夫帮忙。
可是路途遥远,三白没钱雇佣骡子代步,就瞒着妻子芸揣着饼馕徒步前往,结果却遭到了姐夫闭门不见的冷遇。
好不容易借到二十五两银子,匆忙回家之后,却惊闻原本是芸的好姐妹华氏送的仆人卷了仅有的财物跑了!
芸因此郁结深种,病情复发,不久撒手人寰。一贫如洗的沈三白,连妻子棺殓、下葬所需钱财也是由朋友资助的。
从此,两人的甜蜜、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成为绝响。
从此,沈三白孑然一身,在扬州以卖画为生,一有时间就去看望故去的妻子,在墓前悲切痛哭,过着形单影只的凄凉生活。
三白的日子虽然过得艰苦,但其本性不坏,朋友有难时也常常解囊相授。
嘉庆九年,三白父亲去世。弟弟启堂担心三白回家瓜分家产,不仅没有提前告知父亲病重的消息让三白回家尽孝,而且在守灵期间还故意找来讨债的人刁难他。
三白愤怒的对弟弟表明了自己不会瓜分家产的心意后,拜别了母亲,就此想要隐居深山出家作方外道人以逃避这血淋淋的残酷现实,可是在朋友及女儿的百般劝导下,终归是放弃了。
在我感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唏嘘声还未停歇时……故事又有曲折,一时间让我惊叹莫名。
“惊”的是沈三白那种“他人虐我千百遍,我待他人如初恋”的“奇葩”的宽广的胸怀!
“叹”的是如果易位而处,我自问是做不到的。
我瞬间服了,我被这种胸怀所折服了!
沈三白与弟弟撕破脸皮后,没有分润丝毫家产,自己本来就穷困潦倒靠朋友帮衬才能勉强度日。其弟在得到约莫三四千两的家产之后,居然还能没脸没皮、恬不知耻的找三白说“父亲丧事用度过多,需要你支助”……
换做平常人,遇到这种厚颜无耻之人,可能早已七窍生烟、拍案而起!
而沈三白呢,不能说他人“傻”,这应该是他善良的本性和宽广的胸怀吧,居然慷慨将自己仅有微薄钱财分出一半。
坎坷记愁,愁当然不止这些。
辗转两年之后,沈三白与芸的儿子逢森不幸夭折,白发人送黑发人,人生的悲哀莫过于此。
整本书读来,“坎坷记愁”我花费的时间最多,并不是因为第三记晦涩难懂,也不是文章篇幅长,而是在作者平淡的叙述文字中,让人身临其境,堕入作者经历的愁苦之中无法自拔。
除了唏嘘与感叹,其他真的不好细述。
4、浪游记快
第四记讲述了沈三白在做幕僚的游宦生涯中,到各地的所见所闻。
文中虽有各种游历的新奇见闻与心得,比如有扬州胜景,苏小小墓穴,有与鸿干结伴寻觅隐居处所,有杭州、广州、南岭等等各处美景……
又有芸去世后,随同琢堂到过荆州、樊城、潼关,后在莱阳做事的故事。
但是在读完第一记甜蜜爱情、第二记生活趣事、第三记的曲折愁苦故事之后,再读第四记的各种游历记事,顿时有种索然乏味的感觉。
总是沉浸在三白与芸浪漫而凄婉的爱情故事,以及三白曲折而愁苦的经历中,无法自拔。
整本书读完,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的悲剧故事。
三白和芸憧憬“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生活,可是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从文章中能够体会到欢乐、甜蜜、深思、愁苦、闲趣、凄凉等等情绪,不能尽数描述。
这也许才是所谓的浮生吧……
平淡中得真滋味,清贫亦有真闲趣;愁苦来时要笑对,酸甜苦涩是浮生。
《浮生六记》,若是单看其中一记,只是描绘某一种“至真”情怀,比如闺房记乐,你只会感受到平淡如水的纯真爱情;比如坎坷记愁,你只会陷入曲折悲苦的凄凉遭遇之中……
但故事毕竟不会只有欢乐或悲苦,正如人生也不会只有酸甜。
拆分之后就不算圆满,将四记前后比对联系,才得见故事脉络。
可即便如此,遗失了“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两记的《浮生六记》终归还是残缺的,令人遗憾不能观瞻。
小子已将《浮生六记》看完,下一步将把书籍赠送给其他人。
这只是第一本,为了重拾阅读习惯,小子会持续看书,每看完一本就会将书传递给需要的人。
期待您关注“书依浮生”公众号,留言索取书籍,小子会免费将这本书邮寄给您!
若有闲暇,希望您也能抽出时间读一读《浮生六记》,毕竟每个人看书都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感受。
希望您在书中寻找到您内心深处所憧憬的完美“浮生”。
此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