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忍拖延的冲动,第一天开始更新学习笔记系列,按之前的预想,先从学习方法入手,我觉得《如何高效学习》算是一本既有学习理论,也有操作方法的实用读物。
所以打算就用这本书中所写的理论和操作流程,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学习的思考和尝试,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然后再用这套方法来学习以后的知识。不过这篇文章比较没有实操的干货,更多是再概念上的探索,提出一些问题,来看清学习中我们都关注哪些方面,有哪些困扰。
一.拿来主义带来高效
我从初二就有学习方法的模糊概念,那时年少无知,心高气傲,常自比于教科书中提出各种定理的大神,认为不要依靠老师直接传授的结论,而是回到科学家当时所面临问题的场景,看看自己能不能提出相同的解决方法,除觉得自己牛外,还认为这样能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然而,我的狂妄把我坑惨了,能自己独立发现定理当然是最好的,但若考虑效率,那些大神往往也是花费很长时间,看了很多资料后才能够扫开最后一块尘土,让知识的明珠重现天日,根本不是我这种毛头小子能比的。所以像数学这样,有很多现成解题技巧,现成的化简公式,其他同学直接背了往上套,轻轻松松拿高分,我却每次要自己去推导变形,还要检验推导的对不对,加之沉迷游戏,没有花大量时间研究,最终导致我的数学成绩一直不行。
直到大学毕业,看别人轻轻松松就拿着好的学历找一份好工作,我才反应过来自己的愚蠢,才明白重走别人的老路是多么无谓。而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当产生一个问题的时候,最好先搜索一下这个问题是否早已被人提出,并且有了研究成果,(几乎所有情况都有的),然后直接学过来,消化一下变成自己的东西,省时省力。否则,即使真是自己独立做出一个成果,发表的时候一看别人几百年前就已经把问题解决了,那才叫一个蛋疼。
在当今,人人都讨厌“抄袭,模仿”,但事实上,模仿也有优劣之分,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来模仿,还原度也不一样,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比别人模仿的更好,同样能够证明比别人更强。
如今发现一个独立的成果很难,更多的是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做一些改良,这才是科学发展过程的常态。(将来发在什么是科学中讨论)
二.当我们谈学习方法时,我们在说什么?
1.我们迫切希望有一套好的学习方法
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学生生涯,毕业后又当了两年老师,加之现在又是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学习这个话题始终与我密切相关。而且几乎任何场景中,不管是学生之间,还是进入职场,学习这个词出现的频度已经和吃饭睡觉一样高。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学生时代,我渴望有一个学习方法让我学得又快又好,教书时,很希望能给学生一个轻松有效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提高成绩。
学习方法,大家都在说,尤其是那些花了时间,但考得一般的学生,最常听到的就是“你要自我反思,总结一套学习方法”,而这学习方法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似乎在学校和周边的人中,从没有系统性的讨论过,网上倒是有许多学霸的学习心得,但大多是针对应试的。
要想找到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或许我们应该先弄清楚学习的目的。
2.学习目的
较为广义学习的目的,应该是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困难,障碍,自己无法解决。而恰好别人有解决问题的知识,方法,我们希望和他人一样,才向他进行学习。
狭义上的学习目的,就是问题,困难,障碍的具体化,比如解答谋道数学题,想要经营好一家公司,或者可能是满足构建一个学识丰富的自我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说,大概分为三类场景:应试,知识储备,实际应用。
拓展知识边界的部分,我认为应该放到探究上。
为什么要研究学习目的这个奇怪的东西呢?因为涉及到最近一个比较流行的概念“有效学习”,很明显,上面三个场景,对知识掌握层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果我知识掌握层度较浅,但足以满足我的学习目的,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效的。毕竟人的时间有限,花最少的时间,做到同样的效果也是许多人追求的。
我们的学习方法,自然要跟着不同的学习目的,而有所改变,这就是为什么要讨论学习目的的原因。
2.1知识掌握的不同层次
我们根据满足不同的学习目的,来划分出不同知识掌握的层次。由浅到深。
2.1.1原文背诵。
假设你明天要参加一场你完全没学过的考试,对里面的概念含义一窍不通,而又想考满分,恰巧你手边有一份明天考试的试卷和标准答案。那么在这时候,你花一夜的时间拼命背诵,第二天去考试,甚至可以考的比那些花了许多时间学习本门课程的人还好。
当然,坏处就是你除了在这张卷子上使用你所背诵的知识外,其他情况下,这些知识就是无用的。
很明显,应试教育基本就符合这个层次,标准答案的存在,给了人走捷径的可能。
假如有一个专门的补习班,他有办法弄到试卷原题,或者那边的老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出题的规律,而后押题的命中率很高;或对题目的模板,答题套路研究的比较透彻,那么这个补习班的孩子,只要受得了枯燥,花些苦工背一背,就能取得好成绩。
但这些背来的知识他们不理解,知识也无法使用在考试外的场景下。
尽管我认为能研究出套路(实际就是总结规律),是很高的知识掌握层次,但在补习班中,这个套路的研究者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学生仅仅是单纯的背诵,他们掌握的是无法脱离试卷的知识。
总结一下,如果你仅仅想考个证,然后用这证得到一份工作的话,那么无疑,报班买题是效率最高的做法。因为你已经花钱买来研究题目套路,研究概念内涵的时间了。
2.1.2知识储备,分类,联系,易于检索
这个层次下,了解知识的产生背景,应用场景,以及其中概念的含义,但在具体场景使用上的细节不清楚,通俗来说,就是知道学了这个可以干什么,但还无法实践。
仅是当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将其调用出来。
举一个这个层次最初级的应用场面。
同样是一场你完全陌生知识的考试,也有试卷和标准答案在你手边。但这次,试卷里的题目一样,但是出现的顺序和你现在手中的试卷不一样。这就意味着你不能不看题目,只按着顺序背答案。
这时你虽然也在背诵卷子,但是脑子里出现两个分类——题目和答案,因为你直到题目是不用填写在试卷上的,答案要。接下来,你要将题目和答案建立一个联系,比如有一个题目是“AAA”,标准答案是“ABC”,那么在考试的时候,你看到“AAA”就要填下“ABC”。
这是最原始的状况,但生活中的场景,也仅仅比这个稍微复杂一点点,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一个女同学和你说:“今天我家里碰到了AAA,真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时候你提取出对话的关键词“AAA”,于是根据之前背诵过的,你说:“那你就ABC就好了呀。”
女同学一听,高兴的说:“那你好棒棒哦。”
这个复杂就复杂在问不是直接呈现的,它可能被隐藏在一些干扰信息当中,需要你能够识别提取出来。再复杂一些的层次,就要后面再说。
尽管不清楚知识使用的细节,但得益于发达的网络,丰富的资料。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只要识别这个问题的核心,然后在上网一搜关键词,解决办法的细节很快就出现了。不过由于细节是第一次接触,可能实际操作上会比较生疏,但至少是可操作的。
提到分类,是因为如果我们发现某种问题可以用某个知识解决,那么它们大致上是有一个类别关系的。
对比上层的原文背诵,掌握了一些抽象的模型知识。
2.1.3现实生活场景的复杂问题解决
我们的专业知识大致就属于这个层级。
试卷上的题目,很多是根据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稍稍改编得来的。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有一个能力,将问题转化成我们所学习过的问题。
转化成学过的问题后,结合学过的解决方案,在纸上先进行模拟解题,最后将得出的答案再待会现实中。
来了另一个女同学,她和你说:“哎呀,我今天家里碰到了aaa,要怎么办嘛?”
这时对话里没有出现“AAA”,但你知道“aaa”其实是“AAA”的另一种表述,于是经过转化,又回到了“AAA”问题,你说:“那你就ABC好啦。”
女抬学惊喜道:“你果然好棒棒哦。”
然后一传十,十传百,你就成了“AAA”问题的解决专家。
假如试卷的上的问题能覆盖到现实中各种情况的组合的话,那么原文背诵倒也是有用武之地,如果有能力背下那么多东西的话。
正是因为我们既无法穷举出所有会遇到的具体情况,也没能力背下那么多东西,才会转而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减轻记忆负担的同时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可以看作是现代计算机做动画的过程,要用传统的方法,做一集动画,需要将场景中的每一帧都画出来。而如今却只要建好场景物体的模型,然后放上物理公式,输入数据,就自动生成每一帧了。
在工作当中,我们将遇到的具体问题,先不断分解,简化,直到可以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带有未知数的题目模板,然后拿出解决这种问题所对应的公式,函数或方程,再将刚才具体问题的数据放进去,得出了具体的解。
这其实就是大多从事基础岗位的人所做的事,并且很多时候,知识掌握到这个层次就可以进行生产,创造收益了。不过可以看到,由于模板,计算机的存在,这类工作逐渐再被计算机,或者说是程序替代掉。
上述工作过程中,涉及到熟练度的影响,使用知识的次数越多,解决问题的速度就越快。
这在学习中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在讲学习方法的时候会提到。
2.1.4规律总结,预测,模型构建
这个层次我只能隐约感受到,具体的运作过程无法想象。
知识掌握到这个层次的人,其实是在拓展知识的边界,身份一般就是著名的科学家,开拓商业模式的企业家。
他们首先从生活中具体的现象或问题中,总结出一个假说,再用这个假说进行预测接下来会发生的现象(在得出假说中的现象领域里),如果多次预测成功,那么这个假说可能就会变成什么定律,并尝试放到更广的领域中进行检验。
而后将这个抽象的定律和实际生产相结合,构建出一个模型,再用这个模型去指到生产。
那些试卷中的题目模板,可能就来这样一个模型的某个截面。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太难了,也没兴趣去做。且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有办法将这种抽象的东西,用可操作性语言描述出来。否则即便是那种工匠大师,也只能把这种规律埋藏于潜意识中,归功于某种经验,感觉,或者玄学之类的东西。
先到这,明天再讨论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以及为解决这些困难,我们所采取方法,也就是所谓学习方法。
作者:猫乘风 如转载请私信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