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即便和家人朝夕相处,也感到孤独。
不禁思索,人为什么会孤独?当我孤独的时候,我又在期待些什么?
我发现,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情绪的流动。
我无法向家人表达情绪,也不知道我的家人们每天在烦忧些什么。
我们之间就像是隔了一堵墙,彼此无法伸出双手,互相拥抱。
在我的印象中,
妈妈从不展现脆弱,只会通过大声说话和指责来表达她唯一能外露的情绪——愤怒;
爸爸虽脾气好,但也不轻易表达情绪。
我可能继承了家人对情绪的处理方式,也鲜少表达,小一些的时候偶尔在爸爸面前哭泣,他只会手足无措,让我别哭了。
所以,即便我们生活在一起,也只是没有互相通达的三座孤岛。
为什么我们无法表达情绪也无法接纳他人的情绪?
也许我们都下意识认为展露脆弱是可耻的,悲伤没有用,没有人会真正关心我的情绪。
而当我们这样看待情绪时,自然也就无法真正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还是婴儿时,只能靠妈妈抚慰情绪。
我们因为饿了、热了而烦躁哭泣时,妈妈会抱着我们,猜想我们为什么哭泣,是不是饿了呀,要不要吃奶呀。
我们在妈妈的言语和行动中逐渐平静下来。
等我们再大一些,我们通过与父母的相处学会命名情绪,表达情绪。
我们能理解现在很悲伤或者很愤怒,我们能学会用语言表达情绪而不是沉默、高声喊或砸东西来表达。
如果没有从家庭中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情绪,我们可以通过如下3个方法练习:
RAIN-旁观负面情绪法
与自己相处时,我们首先要学会照顾自己的情绪。正念心理学中有一个RAIN旁观负面情绪法。分为如下4个步骤:
1. Recognition识别情绪。我现在是生气?还是悲伤?
2. Acceptance接受情绪。允许自己生气,而不是排斥这种情绪。当我们越抵触一种情绪,它就会和我们粘的越紧。
3. Investigation探究情绪。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我是否能做出一些改变?
4. Nonidentification不认同情绪。情绪就像是天空中的云一样,它会来,也会渐渐飘走。
我们不需要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容易生气或悲伤的人,我们只需要平静地等待它的离开即可。
非暴力沟通
与他人相处时,我们则要学会表达情绪。《非暴力沟通》中阐述了一种表达方法,我们可以参考。
1. 表达观察到的事实,而非对事实进行评价。如,表达事实:我今天回家的时候发现你还没有洗碗,而非评价对方:你怎那么懒,总是拖延洗碗。
2. 表达自己的感受,而非想法。如,你今天没有洗碗,我觉得有些生气。
3. 表达需求。如,我希望我们能一起分担家务。
4. 表达请求而非命令。如,你能现在先去洗碗吗?等下我更方便做饭。
共情
面对他人的情绪时,我们则要学会安抚。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非常强调共情,即我们能够将自己代入到他人的经历中,体会他的情绪。
如果我们只是从外部观察、提供建议,那就无法真正深入到他人内心,安抚他们。
当他人感到生气时,我们可以把自己放在他的情境中,和他的情绪一起待一会儿,自然地去回应他的情绪,而不是想着如何回应,急于提供建议。
当他的情绪消散一些后,我们就可以平静地讨论在他身上所发生的的事情了。
当我们能够学会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他人平静表达自己的情绪,安抚他人的情绪时,我们会更加自由,也会离彼此更近。
希望你我都能学会和情绪相处,在与重要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连接感和亲密感,而非无人倾听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