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
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
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到了“三九、四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
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一候蚯蚓结:在冬至的第一个五天,蚯蚓在泥土里蜷缩着身体。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蚯蚓仍然没有展开。蚯蚓对温度和湿度非常敏感,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它们逐渐变得迟钝,直到进入休眠期。
二候麋角解:在冬至的第二个五天,麋鹿的角开始脱落。古人认为,麋鹿感受到阴气渐退而解角,这是阳气初生的象征。
三候水泉动:在冬至的第三个五天,山中的泉水开始有涌动之势。这是因为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泉水因此可以流动并且略带温热。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冬至,冬至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
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以往最强的仪式感就是祭祖,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现今人们依然保留冬至祭祖的习俗,但已经简化为烧纸钱了,此举意在祭奠先祖。
过去冬至祭祖,和春节祭祖一样隆重,供奉的祭物中最特殊的是鲢鱼,告慰祖先家门烟火连(鲢)绵不断的意思。
冬至到了父亲就会提前准备好祭祀用品,三牲,纸钱,鞭炮香烛等。
挑选一个天气好的周末带我们去祭祖扫墓,冬天到了给祖先扫墓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先将一些杂草树木砍去,堆一些新土,祖先也需要干净整洁的迎接新年的到来。
祭祖还有一个意义就是让我们记住这些逝去的亲人,缅怀先人,传承家族历史。
父亲会给我们讲一些过去家族的故事,其实是不想我们忘记过去,也许他小时候爷爷也是这样讲故事,这就是一种传承。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我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酿米酒是中国南方的传统习俗。家乡的人们这个时候已经进入到农闲的状态,准备好糯米,自己酿酒,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
冬至后,中国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人们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添衣服,注意保暖。
室内要通风换气,减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繁殖;多吃补益身体的食物,如莲子、芡实、薏仁、赤豆、大枣、银耳等;保持畅达乐观,适当进行锻炼。
冬至后的“三九天”,天气寒冷,体内阳气刚刚生发,比较弱小,养生要调节体内平衡、顺应自然。
因此要注意躲避寒冷、适当运动、多多休息、心情平稳,养护自身内刚刚生发的弱小阳气,使其利于以后的生长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