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来和大家介绍一下我关于贫穷的观念的转变。
目前为止我对贫穷者这个观念的转变大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最基础贫穷的概念,也就是大多数人眼里的贫穷,在这个阶段我对于贫穷的看法,认为贫穷只不过就是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你能够得到的资源比较匮乏。比如说,物质资源、教育资源、体验资源,等各种资源。像是一些偏远的、资源匮乏的山区或者是现在战乱比较频繁的社会当中的人所处的那个环境,我们一般就认为那是一种贫穷的环境。那我们每个普通人,渴望成功,拼命的奋斗,努力的生活,其实也就是希望能够脱离当前的相对比较匮乏的,就是说贫穷的环境。
第二个阶段,我对贫穷的看法是:贫穷不仅仅是一种环境,贫穷甚至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所谓的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两种思维之间的差异所在,正是导致人不同命运的关键所在。
研究发现,农民在作物收获前后的智商是有差距的,收获前的智商低于收获后的智商,大概相当于喝了一顿酒或者一个晚上没有睡觉的差距。心理学家称之为“稀缺性心态。”(推荐阅读《稀缺》)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遇到自己稀缺的事物,行为会有所改变,这个稀缺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东西,也可以是金钱、时间、行为……。
这种稀缺不见得穷人身上一定就有,但在穷人身上显得尤为可见,这种稀缺心态造成了穷人与富人之间最重要的区别。
穷人思维与富人思维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对于时间和金钱的理解不同,以及视野之间的差距。
1.由于稀缺,在金钱上,穷人做事情很多时候往往考虑省钱,也因此忽视了事情的本质。比如在生活环境的塑造上,穷人能省就省,因此也忽视了因为舒适的生活环境而带来的工作效率提高所创造的价值。
2.在时间上,也因为考虑省钱,穷人往往喜欢亲力亲为,比如宁愿自己花2个小时做饭,也不愿意花更少的时间去饭馆;宁愿自己打扫一下午,也不愿意花钱请别人帮忙。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干,好像回到过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没有意识到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干,自己干专业的东西,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3.在视野上,由于稀缺,他们对身边的利益纠葛、关系往来斤斤计较,却忽略了利用一些时间了来提高自己,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脱离自己原有的圈子,创造更大的价值。《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对贫穷有一个精彩的定义“贫穷的本质是消灭未来”,因为稀缺,穷人的视野被蒙蔽,他们只顾眼皮子底下的利益,而忽略了更加广阔的可能性,更加长远的未来被他们从精神世界里面拿掉了。
那第三个阶段的就是:贫穷不仅仅是一种环境和思维,而且更加令人惊讶的是贫穷甚至是一种可遗传的生理疾病(当最初知道这个知识的时候,我感到莫名惊骇,贫穷竟然会是一种可遗传生理疾病?)
是的,很多研究已经表明了这一点。
研究者们发现,贫困家庭由于压力大,孩子大脑会产生神经毒素,处理压力的杏仁体会变大,负责学习和记忆的海马体发育会受到抑郁,大脑干细胞的生长受到限制。所以贫困家庭的孩子会在大脑机构这种硬件配置,更差一点。
美国的杂志《新闻周刊》有一篇文章提到:美国的研究者们发现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更缺乏感情,不喜欢与人互动,大脑中负责感知判断的部分,表现比较差,大脑的灰质减少得更快。而大脑灰质的作用非常大,简单来说,他们存在于大脑几乎每一个角落,它们负责帮助我们处理信息。灰质的多少,也是衡量我们,聪明与否的标志。我们平常经常说的脑沟回就是位于灰质之上。
以上就是我对于贫穷认识的加深过程,看了上面的内容有同学可能会说:偶买噶的,这让我们怎么活。我想说,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我们以及被确定的环境,那就从可以改变的开始,先想想自己究竟有没有陷入“穷人思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