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潮汕。
在潮汕可能有太多别人看不懂的风俗与习惯,初一,十五要拜神,不仅要记着日子,还有拜神的各种礼节。孩童时期的我,学校教给我们的知识,让我将那些习俗定义为,封建,繁琐。
但是现在确是不这么认为,我不知道我的长辈们是不是也有像我这样的变化,但事实证明,越是成长,越是对感情,信仰,寄托越是依赖。
作为土生土长的潮汕小孩,小时候最期待的两个节日是春节,中秋。
春节自然是不必多讲,许多平时难以见面的亲戚朋友可以在一起聚,对于小孩子来讲,那一个个大红包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
中秋,对我儿时的我来说他比春节更值得期待。
村里是规划好的整整齐齐的“下山虎”建筑,在潮汕地区,这样的“房子”很多,单像我们村这样整齐得行成行,纵成纵的极少的。这一晚,每家每户的门口都会搬出一张八仙桌,就在院子里,点起了蜡烛与香火,放上贡品,桌上有一支比长尺稍微长的大香,等这香差不多烧完,也就差不多入深夜了。有的香还会附带一个电子音响,只要打开开关,会发出“十五的月亮”这旋律的“滴滴声”,悠远而绵长
潮汕人对月娘十分敬重,每年都会献上各种水果干货和自家叠的金塔,为月娘上香时会把心底最衷心祝愿和期许向月娘诉说,相信月娘能够听到,并保佑我们。家里有小孩的会把学校里读书的课本一并放到各种献给月亮娘娘的贡品里,希望月亮娘娘能够保佑年底能够拿到好名次。
我爱中秋节,不仅仅是有各种各样好吃的,更是因为,这一晚的村子格外的热闹。因为是团圆夜,出门在外的亲人会回来,许久不见的小伙伴相见甚欢。
这晚的村里到处都是灯火通明,大人们会搬出茶具在院子里赏月喝茶,所以到处都会很热闹,有时候邻里两个院子的大人还会抬高了嗓音聊天,两家客人互相敬茶。
我从小就怕黑,晚上不敢出门,但是中秋节晚上和往常大不一样,不担心老人口中吓唬小孩的坏人,也没有安静无边的黑暗,伴随着“十五的月亮”滴滴声里,还有走街串巷的小孩子打闹声。兴高采烈的拿着莲花灯去村口的小溪,三三两两的小孩放飞孔明灯后欢快的呼喊。
经过邻里的院子,小孩子们还会礼貌的响长辈们问好,然后追赶着离开,喝茶的长辈也会时而讨论,那是哪家的孩子,听说考试总能拿很高的名次,或者是那个小孩有点陌生,是不是在外面读书回来过节的?
如果跑累了,可以就近找一户老叔老婶喝水,因为乡里乡亲,基本都认识。这时候基本老叔老婶都会热情的拿出糖果,招待我们这群小馋猫。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或许有太多的离愁,才更加珍视“花好月圆”的中秋。
或许现在已经不会再每年中秋都回家,或许搬到了城镇也依旧会在阳台拜月娘,又或许年轻人已经很少会去重视俗礼。不会在村里的小溪放花灯,不会在院子里喝茶,也没有行成行亮堂堂热闹的中秋夜。
不禁替现在的小孩惋惜,我们那个年代的美好,他们是感受不到了。
而现在的中秋也出了很多新花样,邻居阿婶晒出了一张朋友圈,她今年把现金和苹果手机和小孩的书本一起拜月娘了,文字写着:财源广进附带几个笑脸。儿时的伙伴与他的男友在旅途拍的明月,和我今晚看到的一样圆。
愿旅途中的你有人牵挂,
愿家中团圆的你温情暖心,
即便岁月可回首,不该初心温柔待此时。
幽幽的还能听到“十五的月亮”滴滴声,我站起身也准备拜月娘,打开那二十多年来熟悉的旋律,让这悠远的旋律,继续往更远的地方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