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各个国家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互相争夺。但当时都是大国去征伐小国,而并不是大国之间的互相征伐。但是齐国却破了一个先例。在燕国陷入内乱,当时燕国的人民都民不聊生的时候,打着正义的名号去征伐燕国。
但是当齐国真正打败了燕国之后,齐宣王却想要取代燕国,让自己成为燕国的的统治者。但是这样做就违反了当时所立下的誓言,当时齐宣王可是打着正义的名号去攻打燕国,而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他攻下了燕国,是为了拯救有燕国的人民,为燕国的人民立下一个新的国君,然后自己再离开,这就是真正的做到了正义。
所以齐国的国君也就是齐宣王,问孟子这个时候可不可以去将燕国的领土占领了,而其实他想听到的结果是孟子说可以,因为这样的话,他就可以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去占领燕国的土地,而孟子却认为如果民众那么这样愿意那么齐国齐宣王就可以去这么做,但是如果人民们不愿意,那么齐宣王就不能这么做。
但是齐宣王最终并没有选择“正义”,他并没有抵住这么大的诱惑,不愿意让这一块“到嘴的肥肉”飞走。如果他真的想要做到正义,那么他就需要舍弃一部分的利益。所以他并没有像自己说的那样做。
但是齐宣王这么做也是会有风险的,因为如果他这么做的话,其它的诸侯国肯定不会选择视而不见。如果真的让齐国得到燕国的的领土,那么实力肯定会大量提升,而这样会对其他诸侯国非常不利,所以如果他依然不去改进自己当前的做法的话,齐国可能就会被其他诸侯国联手灭掉。但是孟子告诉齐宣王,这个时候应该舍弃掉这么多利益,然后离开燕国,否则就会被其他的国家攻打,但是齐国最终还是没有放弃燕国,而是选择继续留下来,所以在后来燕国复国之后将七国灭掉,而齐国的后来再次建国,最终被秦国灭掉。 但其实当齐宣王占领了燕国之后,他是可以去实现“仁政”。这样继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且也可以将人民带向安乐。只是齐宣王放弃了。
在这之后,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这些事情是正义的吗?孟子说,这只是去伐“一夫”,因为他这些君王并没有仁义,所以被称之为一夫,而凡逸夫是正义的,也就是去讨伐一个没有仁义的君王是正义的,并没有以下犯上这种意思,这是正义的,不是不正义的。
在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在这期间一直在尝试去帮助气象网,但是齐宣王却一直没有采纳,或许这就是为什么齐国并没有去采纳“仁政”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