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8.5
❀作者:【英】罗伯特·戴博德
❀作者简介: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他的两本专业著作《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推荐人群:对大众心理学感兴趣、个人处于低谷状态、需要心理疗愈
❀重点语句: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一个人读一本书后有所感悟、有所实践,个人觉得这本书就没有白读,是有效阅读。
对我来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1本在2022年也许是最有用的书。这本书读了2遍,第一遍出于抑郁、迷茫的状态,只是想去看点书。读这本书正值2022年元旦伊始,心理上的低谷状态、近1个月几乎未锻炼的僵硬身体、西安市因新冠病毒已封城,在“内忧外患”的时机下有幸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以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的过程为轴线展开的,通俗、易读,蛤蟆先生、苍鹭、獾等均是隐喻。如果你未处于心理上的低谷期可以直接跳过本书,如果对书中内容好奇,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大概2-3小时可读完。整本书的故事梗概如下,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对应的回顾了我的童年、我的状态。写下这篇文章后,我像退了一层皮,感觉轻松了不少,也许是我原谅了自己,原谅了我的过往。
1、见心理医生前
蛤蟆先生见心理医生前的状态跟我当下的状态一样,悲伤、神色暗淡、衣服沾满了油渍,庄园、屋子了无生机。我的样子看起还没有这么糙,得益于家里有个“磨人的小妖精”和家人的陪伴。若是个人独居,可能我就是书中的“蛤蟆小姐”了。
2、第一次心理咨询
在朋友的推荐下,蛤蟆先生鼓起勇气来到苍鹭的咨询室。第一次,他寄希望于心理医生,希望从苍鹭那里得到答案。面对苍鹭的提问,蛤蟆是愤怒的、犹豫的,他以为苍鹭先生会直接给他答案。但也是怀有期待的,他希望通过咨询自己会好起来。但苍鹭说“这一切需要蛤蟆先生与苍鹭合作,更取决于蛤蟆”。
3、第二次心理咨询
蛤蟆先生了解了情绪温度的概念,并标定了自己当下的情绪温度,在1-2℃之间(最高10度),甚至有过自杀的倾向。蛤蟆回顾了抑郁的整个过程,尤其是他不快乐的童年,并发现自己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如果用形容词形容情绪可能都不及“情绪温度”的概念来的更直观,如同护士评估住院患者的疼痛程度一样(疼痛程度越高值越大)。20年年底是我情绪最低谷,直线下降到0度,在年终述职的飞机上哭了一路,感觉自己已跌倒在一个大坑里无法脱身。21年年底可能没有哭的场所,但情绪温度跟蛤蟆一样。
4、第三次咨询
蛤蟆先生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在苍鹭的指导下用几个关键词定义了儿童时期的基本情感。作者说儿童时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与原生家庭的逻辑很近似。我的童年关键词:
快乐:跟巷子的小孩子一起玩耍、看动画,在家写作业
愤怒:频发的家庭内部争吵、与邻居间的恩怨事件
恐惧:半夜发生的2意外大火、也许因为用药导致的新生儿死亡事件、因为穷不到15岁的女生在父母的逼婚下服药自杀
孤独:没有绝对亲密或者长久的朋友,没有跟父母撒娇和聊天的行为
冷漠:对亲情、友情没有认知,见陌生人不知道怎么打招呼,有社交恐惧
想逃离:幻想赶紧长大离开原生家庭,从头开始;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也会幻想换个环境从新开始会怎么样
想被看见:因为重男轻女差点要被送人,一直想证明自己是有用的,至少比起儿子我也不会差;比起谁家的孩子会做饭,我要让学习好变得更有用。
现在回忆起来,童年80%都是家庭经历对我的影响,而且是被影响的。这一章也让我产生了更强的对养育生命的敬畏之情,不能因为父母的无知对孩子产生被动的影响,让孩子尽量出于自然型的成长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分为:自然型儿童、适应型儿童)。
5、第四次咨询
蛤蟆先生继续探索童年经历,逐步理解儿童由自然型儿童向适应型儿童变化的过程。在适应的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依赖,并成为以后的生活方式之一。依赖也是我在某些方面的关键词,回顾以往经历最大程度体现在找对象的过程中,理想的伴侣是:年长几岁可以指导我的人生,至少在家庭经济上是相对富裕的,避免后顾之忧。现在看来我当时并非想找一位伴侣,而是想要找回父亲角色的缺失。印象中好像没有被父亲表扬过,只记得他用柳条抽打我、要把我送人的情景。我也把家庭争吵几乎都归因于父亲教子无方,除此之外都是父亲每天默默干活的样子,甚至有时候喊“爸”都觉得难出口。
6、第五次咨询
蛤蟆先生的情绪温度上升到5-6℃的位置,开始看报纸,不再失眠,并主动提出了“他为什么不会生气”的议题,理解了适应性儿童的变化过程。在儿童期,我们有需求、有情绪,但是遇到权利型的父母,我们会压抑或者降级,由愤怒、撒泼变成为生闷气,渐渐的我们变成没脾气但是是个长期怄气的人。对于80后一代,孩子的需求未被理解应该是大多数的农村孩子的童年状态,经济落后、物质贫乏,父母整天忙着生计解决温饱问题。我的童年似乎从来没有表达过个人需求,也许从未被理解、满足,导致我与父母几乎是无沟通的状态。每次交学费都需要拖到最后一天才去交,或者生病了先用经验里可用的方法尝试治疗,不得已才去医院(当然也受制于当时的环境,也许医院的医生水平跟赤脚医生不相上下)。幸运的是童年的身体素质好,加上喜欢跑步,很少有发热感冒。
7、第六次咨询
獾的突然到访和“父母”般的一段话让蛤蟆愤怒、提不精神。在苍鹭的一步步引导下,他不确定是否自己在獾的语言状态下自己自动回到了儿童状态,并“配合”獾责备自己,批判自己。个人多数出于这种状态,在领导、年长者前面,我会不自觉的把自己放在了儿童状态,感觉自己应该是个“孩子”,需要去倾听、被指导,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观点和立场,甚至在这种环境下紧张到不敢说话、不会说话。
8、第七次咨询
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先生探索到自己还有“成人状态”,只有成人状态下我们才能成长。成人状态与儿童状态、父母状态构成了人自我状态的完整状态,缺一不可。个人理解:在不同角色、场景中,我们不自然会切换这种状态,比如面对孩子的教育,我们会切换到父母状态,忍不住想给孩子指点一二。面对与孩子玩耍,如果我们能在儿童状态、成人状态间切换,对孩子而言父母更是一位大朋友,父母更容易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去理解。
9、第八次咨询
这次蛤蟆先生跟苍鹭讲述了人生故事,包括父亲取得的成绩,自己坚持带父亲强烈反对的领结,在剑桥的精彩生活和学业情况,继承家业后的自我改变等事件,蛤蟆先生很感激自己第一次这样全盘的倾诉,感激苍鹭的全心倾听。这一次苍鹭并没有给蛤蟆先生指引,回家的路上蛤蟆开始思考自己各个阶段的经历之间是如何联系的,他能站在高一层的维度看待过往经历。
10、第九次、十次咨询
哈喽先生了解到童年4、5岁的儿童会发问两个问题:1、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2、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我、你、好、不好构成了人生坐标轴线。现在的我已记不得当时的我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而我家小朋友确实问过几次我类似的问题,也许她是在确认自己的坐标。
11、第十次咨询
蛤蟆先生定义自己的人生坐标为“我不好,你好”,并跟苍鹭聊了“我不好,你好”和“我好,你不好”坐标的极端状态,即“自杀”和“他杀”。在这一刻我似乎一下就能理解那些自杀的人为何这么轻视生命,也理解了我曾经有过多次想“恶人”的念头。给人生坐标打点应该是个动态变化的,如果以现在的角度去定位童年的状态,坐标点是“我好,你也好”,然后逐步变为“我好,你不好”,然后变成“我好,你好”,然后变成现在的“我不好,你好”的状态。
12、最后一次咨询
最后一次咨询蛤蟆先生已经治愈了自己,跟苍鹭先生回顾了咨询的整个过程和自己的变化,现在他的情绪温度为9度或10度,人生坐标为“我好,你也好”。这一章节重点说明了情绪的重要性--情绪是自我的核心。对我这样一个共情力略高的人来说,情绪起伏会比较大,感受情绪和正面情绪才是面对情绪的正确方式。
13、道别与新生
蛤蟆跟好友愉快的同进晚餐,聊天的氛围和聊天的语言也稳稳在蛤蟆的掌控之中,蛤蟆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回家的路上放声高歌,上气不接下气却很欢乐。看到这里,我也为蛤蟆欢呼,我的情绪压力上也缓解了很多。
读整本书的过程也是我回顾自己的童年的过程,童年时期的愤怒、怨恨、孤独感似乎削弱了很多。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往过像放电影一样的播放着,我成为了一个旁观者。这一次,我可以真正的原谅他们了,包括父亲、哥哥和我自己。
现在,我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如何成为一个会发光的普通人,是我努力的方向,从现在开始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