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他说》下册讲的是《道德经》的后四十四章,即《德经》,本篇书评也是承接上篇书评而来。
写在前面
在《道德经》的上篇《道经》中主要讲的是道之体,让人感觉很玄妙,有点不明就里,下篇《德经》则更偏重道之用,对于生活很有指导意义。我粗略地将道之用分为“修身之道”,“处事之道”,“治国之道”这三类,是不是感觉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相似?儒释道三家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南怀瑾先生在书中也经常对它们做类比,我觉得了解了这三家的思想,才能明白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根在哪里。
很多人觉得老子消极避世,实际上他讲的很多道理都是入世的,是看似平淡的大智慧,本篇书评就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修身之道”和“处事之道”这两个方面来谈一下,“治国之道”的话题太大,就略而不说了。
修身之道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人生在世,不是追名就是逐利,永远没有上限。当我们看到那些贪官落马的时候贪的财产之多,觉得不可思议,不明白为什么要贪那么多,但我觉得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在他的位置上,所以不理解,真到了那个位置,说不定一样受不了诱惑,因为人性都是一样的。不说贪官这么极端的例子,只要看看自己的生活就知道了,没有房子的时候想买房子,买了房子又嫌房子小,要换大房子,换了大房子又觉得地段不好,要买个学区房。赚的钱永远都不够花,于是年轻的时候拼命牺牲健康来赚钱,老了又花钱来换回健康。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身体和名利哪个重要,南怀瑾先生说其实名字就是个代号,但是如果有人骂了一句“张三混蛋”,那张三一定要跟那个人拼命不可,但是这个代号甚至身体都和他本身并不相干,人死的时候身体也不会跟着走。名是如此,利也是如此,积累再多财富,最终也会失去,抓的越紧,失去的时候越痛苦,“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所以老子很强调知足,人生除了盲目的追逐,还要懂得知止,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因为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任它发展,只会走向反面,最后一无所有。对于这一点我在去年的股票牛市中深有体会,总以为股票会一直涨,没有及时止盈,最后原有的收益都亏进去了。所以老子在第四十六章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看似平淡的道理,真的经历过才能明白,而且明白了也不代表下次就可以不犯,人生不就是这样反复修行的过程吗?
2.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是说做学问要做加法,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积累,积累越多,学问越深。“为道日损”则是说学道要做减法,丢掉欲望,丢掉偏见,最后什么都丢掉,达到无为的境界,就什么都可以做成了。听着好像挺玄乎的,南怀瑾在这里举的是诗人“穷而后工”的例子,自古以来的诗人都是经历过苦难倒霉才写出的好文章好诗词,这是因为没有了功名富贵,人际关系也淡薄,复杂的事情就少了,反而可以专心思考词句,诗文当然就会好了。我觉得这不止说明了“为道日损”,其实也说明了天道公平,既然想要得道,总要放弃很多世俗的功名富贵,不会两者皆得,正如老子在第七十七章中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的答案倒是和“为道日损”很切合,问:“怎样才能提高生活品质?”答:“定期丢东西”。塞满东西的房间和塞满杂念的心灵一样都让人压抑,唯有丢弃、放下才能得自在。最近很流行的极简风格,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乔布斯设计的苹果产品等等,无不体现了“为道日损”。还有日本的花道、茶道,之前不理解为什么插个花倒个茶也叫“道”,看到老子的“为道日损”,才算是有些明白,世间万物皆有道,而道的特性都是相通的,“大道至简”。
3.和其光,同其尘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老子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说出来的,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肯定不是真的有智慧。修道的人要少说话,把尖锐的棱角都磨下去,把分别妄想都除掉,把自己外露的光明都收起来,处世之道不要显露特别之处。这样的人,别人既不能亲近他也不能疏远他,既不能利诱他也不能陷害他,既不能高捧他也不能轻贱他,这才是真正的高贵。因为这样的人有着自己圆满独立的人格,不需要凭借外物来证明自己。这又让我想起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儒道两家的理想人格总是很类似。
之前一直很喜欢“和其光,同其尘”这两句,虽然不懂它的意思,但觉得句子很美,现在明白了意思之后,觉得意思也美。真正修养很高的人应该是收起光芒、不显山露水的,好日子也能过,坏日子也能过,看起来与外界没有什么差别,内心却保有自己的本心。为人处世也是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如“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存影”。
4.不出户,知天下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这一章是说有道的人不出门就可以推知天下的事理,走的越远,反而知道的越少。这看起来又是老子在故弄玄虚了,其实这一章的解释在五十四章,“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南怀瑾先生说,修道要向内求,观察自己的生命如何走向衰老和死亡,发现生命修养的原则,再观另外的人,观天下的人,天下人真可悲,因为天下人多数都把生命无尽的功能急速地消耗,莫名其妙地去做无谓的牺牲,无谓的消耗。所以,人要能够真正“以身观身”,接触生活的实际,才可以找到生命的本源。
记得小学的时候学过一门关于计算机的课文,我在里面第一次看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是课文中对于未来计算机时代的畅想。而现在无疑我们已经身处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世界被连接成地球村,那我们是不是真的做到了“不出门,知天下”呢?如果这里的“知”指的是“知识”,那确实如此,但如果指的是“智慧”,我想我们仍然没有达到。甚至因为海量信息的冲击,如果没有判断力和自制力,说不定智慧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降低,这也就是老子说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远方的田野”似乎成为在城市中疲惫生活的现代人逃避的出口,房价那么高,工作那么忙,何不放下一切去远方?但是我们似乎只看到了这些看似诗意的逃离,但却不知道逃离之后的结果。有多少人真的在远方安定下来了呢?即使安定下来,远方估计又变成了另一个眼前的苟且。如果没有,回来之后还是要面对一地鸡毛的生活。记得好几年前看到一本书的标题叫用一平米的房价去远行,这里一平米的房价指的是一万块,我经常在想,如果有人真的这么做,远行了几年之后回来,当初一平米房价的钱花完了,房价却翻了好多倍,不知该如何面对。
大学时有一个老师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旅行并不会让人变聪明,一个傻瓜到了埃菲尔铁塔前面比个剪刀手拍张照,回来还是个傻瓜。我想,我们对于旅行赋予了太多意义,例如失恋疗伤,遇见全新的自己等等,但其实旅行就是旅行,你会在旅行中获得什么,取决于你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连自己身边的美景都发现不了的人,你能指望他在旅途中看到什么风景呢?所以我想,老子说的“不出户,知天下”指的是向内求,如果本心圆满,出户不出户,只是形式而已,也都没什么区别了。
处事之道
1.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这一章中重点讲“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这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大道非常平坦宽阔,但人们却偏偏爱走小路,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真正的道理非常简单,但是大家都喜欢投机取巧,耍小聪明。这个现象太普遍了,大概人性就是如此吧,重点讲这一点,也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犯这种急功近利的错误。
现在知识收费开始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这样的宣传标题开始出现:“一小时教会你说话的技巧”,“一小时教你读懂艺术史”,“十分钟读完一本书”,但如果你真的去听了这样的课程,就会发现只有所谓的干货知识点提炼,根本无法真正的学会,看似为了节省时间而花费了这一个小时或者十分钟其实才是真正的浪费。学习任何一门技能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么简单朴素的道理似乎大家都不愿意相信,只是追求快速掌握知识,近年来很流行的“干货”这个词不就是为了迎合大众的这种心理吗?但欲速则不达,学了这么多干货,却似乎还是什么都不会,干巴巴的干货哪里能比得上慢慢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快乐呢?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长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这一章包含的内容很丰富,讲的道理也很多,而且还能看到里面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句子,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我就只侧重于从做事的始与终这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下。
真正高明的做事方式是在一开始就发现风险的兆头,并将其扼杀在摇篮中,任何看起来大的事件在最开始都很细微,此时应对这些细微的征兆比后面等它发展到不可控制时要容易的多。著名的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扁鹊的大哥在病人病还未发的时候就将其控制住,后面就不会再生病,所以他的医术最高明,扁鹊则是在病情很严重的时候才介入,又是手术又是麻药的,看起来好像很厉害,其实并不如他的大哥厉害,这就叫“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看过一本科幻小说,叫《永恒的时空》,讲的就是未来已经出现了可以随意穿梭时空的人类,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观察社会的走向,并推演一些坏的趋势如战争等最初的引发事件是什么,然后穿梭回那个时间点去改变这个事件,而这个事件其实非常细微,可能只是把柜子上的东西换个位置摆放,然后整个事情的走向就完全被改变了。这个思路和老子的思想还真是不谋而合,只不过科幻小说里的人类需要有穿越时空的超能力才能发现事情发生的征兆,而得道的人本身就具有这样的洞察力。
我们不是得道的人,有没有可能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呢?当然也可以,例如在工作中,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学会往前推演,思考事情为什么会发展到这个地步,如果发展的并不好,那么最初是哪个点出了问题,下次就要学会规避这个问题。如果每件事都能这样对待,慢慢积累起经验,融会贯通,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刚刚讲的都是在事情的开始防范风险,从而避免很多麻烦,那么在事情的结束呢?很多人觉得终于快做完了,于是松了一口气,这口气一松,结果前功尽弃。记得小时候体育课跑步的时候老师反复跟我们强调,快到终点的时候不要慢下来,要保持一致的速度冲过终点线。实际情况是当看到终点线的时候觉得终于要到了,就不自主的慢下来,于是就被别人超过去了。所以“民之从事,长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刚刚讲的是做事的开头和结尾,这一章就来讲一下做事的过程,无论多么难的事情,都从简单的开始,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都从小事做起。我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有些事情看起来很难,真的去做了就发现也没啥。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冷静地去思考,不要去管事情本身有多么难或多么复杂,一步一步去做,最后自然就做成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反倒是那些轻易下承诺,随便夸口说事情很简单的人,最后肯定做不成,这就是“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看过这样一个案例,纽约火车站的接待中心大概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岗位,接待员每时每刻都要面对大量焦急的乘客来询问信息,估计很多人面对这种情况都会很抓狂,但是那位接待员却不慌不忙,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有人问他原因,他说无论有多少乘客来找我,我每次都只面对一位乘客,解决一个问题,解决完一个解决下一个,所以我从始至终都只是在做一件事。这不就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吗?
看了这些修身处事的道理,是不是觉得似乎都很平淡,好像也没什么很新奇的观点,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却是少之又少。所以老子才会略带委屈的在第七十章中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所以我把“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作为本文的标题,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老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