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曾经的一句话一直深深地记在我心里:妈妈,对我,你能不能耐心点,能不能像对待其他人一样—和颜悦色地给我说话呢?是的,我和大多数父母一样,在面临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下,常常“伪装”着自己的情绪,希望和周围的人“融合”。但是到了孩子面面,因为“累”,我们就放松自己,开始“毫无忌惮”的看不上、指责、发泄,只因为他们是孩子,一切都得听我们的。后来,我不断调整自己和孩子相处的姿态,我不要那种高高在上的,一板一眼的相处,我要的是平等的、友好、温馨的亲子时光,但是有时“暴脾气”还会不由自主地上来。其实,今晚曹延军老师的讲座给了我一个答案:因为我没有花时间和孩子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产生“共情”,而当我的情感和孩子没有相融时,我的一切教育就变成了“耳旁风”。
曹老师指出“共情沟通”要经历三个阶段:“同甘共苦”—“通情达理”—“乐此不疲”。当孩子出现不良的情绪和问题时,要和他站在同一战线,先设身处地去感受他的情绪,进而理解他的内心,尊重和正视他的一切外在表现,然后把你的想法、理解、体谅告诉孩子,这时便达到了“共情”。一旦孩子感受到你的友善,他就会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将自己的内心打开,那你接下来的“道理”才会直达内心,从而最终实现你的期待。因此“共情方可达理”。
其次,“共情沟通”要会“讲”,不仅是讲话的内容还有讲话的方法。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只需要说:自己想要的、期待的、正向引导的话。比如说:面对孩子字写得不好,你不能用挖苦、命令式的语气说:你看你写的字,像蚂蚁上树一样,歪歪捏捏的。你能不能把字写好点!”而应该说:“妈妈已经看到你的进步了,瞧,你这一个字写得特别出色,方方正正的,我知道你是一个很用心的孩子,明天会写得更好,对吗?”
说话真的是一门艺术。父母的言语里藏着孩子的命运和未来。为人父母者不容易,每位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这条家庭教育之路一定是艰辛的;为人父母者也是伟大的,因为我们要耗尽我们一生的心力,去培养我们的孩子,让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家庭教育一定要有智慧。那就请我们的父母们,把那些接纳的、表扬的、鼓励的、共情式的话语常常挂在嘴边,丢弃那些否定的、批评的、挖苦的言语。理解孩子,共情相处,用我们的柔情培育出孩子有力的底气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