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I伴随式英语教学省课题开题高中学段讨论组会议纪要
下午进行的高中学段讨论上,高中学段六位参与子课题的老师(南雄中学郑东升老师没有到会)进行了友好而又激烈的讨论,大家就自己开展的课题提出自己的积极性看法和对存在的一些实现的困惑。归纳如下
一、开展课题的积极困素和动力:
1. 基于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平台提供的学生学习数据,用于指导课堂上的教学开展,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2. 对参与的教师的教学是一大促进,因为有课题,所以有动力和目标,也可以尝试体现教师在实时动态掌握班级和学生个人的学情,实施精准教学。
3. 通过人工智能这一引领科技潮流的互联网+教师的模式,优化教师的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达到师生双赢。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的差异教学,甚至在理想状态下可以实现鲁子问老师提到的全场景教学(Teach & learn at anywhere, at anytime),突破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 开展课题的困难
1. 现实困难。因为高中不是义务教育,在教育资金投入上没有专项提升教学硬件的资金保障。硬件上与省课题吴秉健老师提出的“云—网—端”的设想存在着客观的困难。只有乐一中在下个月才有“智慧课室”,连县级重点中学翁源中学还停留在投影白板的教学硬件这个层次。
2. 思想观念上的困难。学校和家长对于移动端互联网总看到不利的一面,在学校管理上,除了五中,其他参与课题学校的教学平台是不能连接互联网的,有的学校出于管理的方便,连教师上课用到的软件和文件格式也进行了技术限制(比如视频格式只能播放MP4和AVI,网络上很多的教学资源都是优酷和腾讯的专用视频格式无法播放)更不用说“班班通网络”。学校也明令禁止学生在校园使用互联网移动端。家长层面上,学生家长因为难以监控学生使用手机,就一刀切地采取“堵”的方法。
3. 适合进行课题开展的技术平台目前来说也只有翼课网,由于翼课网多年以来深耕初中英语教学,初中资源很丰富,但高中这一块只是上个月才上线,在资源上可以说匮乏。而伴随式需要体现过程的数据化,对于不是专业出身的英语教师多少有点无助。
4. 开展课题实践的风险比义务教育学段大,毕竟高中始终有高考这一条指挥棒摆在那。
三、我的一些不成熟的对策和看法
1. 现实困难总会有,但解决的方法也是伴随困难相生的。没有条件,可以借力,比如可以尝试在电脑室开展课题,没有谁说必须堂堂课都是课题实践课,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到一种新的学习模式,从形成正确使用手机的习惯和用手机学习学习的兴趣开始,也是成功的一步;
2. 技术的革新和发展与人们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是不同步的,人们对于新鲜事物都会经过“排斥—适应—习惯”的过程。越快的刀杀的人越多,但砍的树也越多,切的肉也越多,汽车刚发明时人们还更意愿坐马车呢!要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需要时间,更需要为改变的人的努力,而我们恰恰就是。
3. 有风险意识是应该的,但以此为借口不愿意改变是不对的。毕竟,我们进行的课题研究的方向是以后教学方式改变的大势,就如同当年幻灯片代替粉笔,多媒体代替幻灯机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比好多我们的同行早迈出这一步。
感言:游泳时都有这种经验,在浪潮中唯有顺应潮流,“随波逐流”才是最省力的,科技浪潮纷至沓来,如果还是固守旧有的观念和方法不放,只会被潮流淘汰。我们做课题就应该主动走出“舒适区”,勇敢的投入到课题研究的海洋中去。最后,以今天在一实初三教学楼的条幅文字勉励自己:人生的对手是自己,自己的对手是懒惰,战胜懒惰,战胜自己。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多思,多求,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