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否定孩子
生活中,家长与孩子相处过程中,是不是经常碰到这样的情景。
早上起床时间到了,孩子还在被窝里,不想起来,家长走向床边,叫孩子起床。
孩子对家长说:“妈妈,我很累,人不舒服。”
妈妈说:“赶紧起来,累什么累,都睡了一晚了。”
放学回家时,孩子对家长说:“妈妈,早上去班里,迟到了一分钟,被老师罚站了。”
妈妈说:“老师罚站是对的,你以后要早点,不能迟到,早一两分钟去,就不会迟到了。”
生活中,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妈妈的话是不是耳熟能详。
的确,日常中,与孩子相处,我时常也这样。
孩子与我们沟通任何事情,我首先想到的是解决孩子的问题,没有共情孩子,更没有考虑孩子内心的感受。
与孩子沟通的结果,往往造成孩子听完我们的表达,会更难受,认为我们不理解他们,不尊重他们。
孩子的感受被我们不断否定时,会感到异常困惑,异常愤怒。
最后他们也不愿和我们说话,久而久之,亲子关系越来越疏离,孩子的性格也会越来越差。
心理学家陈美玲说:
“在处理与孩子的问题时,最难的部分在于理解他们的感受。而最容易的部分在于用成人的逻辑和理论来处理。”
确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以成人的视角来观察孩子,用成人的见解与孩子交流。
02 共情孩子
实际上,不管孩子对我们说什么,最需要的是家长的态度,家长的共情。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孩子的一生都能快乐成长,也会大有成就。
卡耐基说:
“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接受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需求,我们需要用心去理解和共情。”
怎样才能做到用心理解和共情孩子呢?
站在孩子立场,理解孩子,无疑是最重要的。
放学回来,孩子告诉我:“妈妈,今天的练习作业错了两道题,没得满分。”
听到这句话,我们站在孩子立场,感受孩子的感受。
孩子因为练习做错而没得满分,内心倍感失望,甚至伤心。
此时的我们看到孩子的失望和伤心,共情孩子,对孩子说:“孩子,你好像有些失望,有些伤心。”
孩子听到我们理解的言语,会感到安慰,会继续表达他们的感受,而此时的我们依然耐心倾听。
当孩子表达完他们的感受,情绪得到抒解,内心深处也豁然开朗。
往后的日子,有遇难题或开心的事,都会第一时间找我们倾诉。
而我们与孩子的共处共情中,亲子关系会越来越融洽,越来越和谐,甚至形成既是母女又是知心朋友的关系。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共情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无论是与孩子还是与他人。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并接纳他人的感受时,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亲密。”
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宝贝,也是我们朋友,愿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快乐自信的成长,拥有无限美好的未来。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