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似乎总有一些事情,冲击着我们内心的从容:我们为绩效考核而着急,为孩子的课业而焦心,为家人之间的相处而忧愁。种种烦恼让我们陷入焦虑的循环之中,丢失了内心的从容和自信。
我们羡慕那些把生活过得井井有条的人,不管生活如何横生枝节,他们都能见招拆招,顺势而为,脸上永远洋溢着神采奕奕的光芒。我们如何才能像他们一样,面对困扰,一针见血地找出症结所在?如何处理好内心的焦虑和惶恐?又如何成为一个自信成熟的人呢?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内在成长》告诉我们,面对焦虑和内心的脆弱,我们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
本书作者琼斯基博士是美国心理学会会员和情绪研究专家,在《赫芬顿邮报》和《今日心理学》杂志开设了自己的专栏。
《内在成长》是琼斯基博士综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对焦虑症状的科学研究成果,整合而成。书中通过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教导我们改变自己和焦虑想法之间的关系,从而去主宰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这本书,一起来看看如何走出焦虑的困境。
01
检视事实,停止夸大的想象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遭遇到病痛、裁员这样的事情,难免会有消极的情绪。有时候,甚至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情,我们也会反应过激,比如别人无心的话语或者邻居没有栓好的狗,突然冲到你面前狂叫。
虽然事后想想,这些小事其实不值一提,但当这样的事情再一次发生的时候,我们往往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种反应,是我们人类大脑从早期遗留下来的保护机制。为了生存,人类必须随时警惕身边的危险,比如一尾毒蛇或者一只猎豹,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来动员身体或战斗或逃跑,以保全生命。
而这种一有风吹草动,大脑就进入战备状态的反应机制,放到文明社会,无疑显得有点多余。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大脑从原始的状态中跳出来,适应当下,从而避免过度的焦虑呢?
你要通过充足的信息,找到事情的真相,也就是作者说的修正认知。
举个例子,坐飞机的时候,你是否担心,万一坠机了怎么办?和另一半起了争执,于是你想,就算踏入婚姻是不是也不会幸福?工作的时候,你想到万一自己失业了还能找到工作吗?
这些担忧我想你可能并不陌生,很多时候,那些让我们惴惴不安的事情,其实都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说夸大的想象。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这些感觉当中,去找到事实,用自己的经验,来理性地分析事情的实际情况。
作者接待过一位叫理查德的焦虑症患者,对行业前景的担忧带来的焦虑感,让他无法快乐地工作,他时时刻刻都想去检查手机,看看是否有遗漏的工作信息,整个人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
在作者的帮助下,他开始慢下来检视真实的风险,开始意识到自己其实担忧过度了,虽然经济衰退,但他的公司其实非常稳健,他在公司的地位也很稳固,并没有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通过理查德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那些我们担忧的事情,很可能根本就不会发生。所以,从事实出发,把焦点放到当下,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我们的焦虑。
此外,当我们感到焦虑和恐惧,身体还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比如心跳加速,浑身冒汗,甚至带来消化问题。其实这是大脑进入战斗状态的一种警示,他让心脏快速的将血液送到身体各处,以此让自己面对危险的状况。就像避开红绿灯前的意外事故后,我们往往需要经过好几个路口,才能再恢复正常的轻松呼吸。
那么,面对焦虑时,怎么做能让自己的身体冷静下来呢?答案是快速伸展与放松。
我们多数人感觉紧张的时候,都能明显地感觉到胸部紧绷的状态,胸腔容纳了我们最重要的器官,心脏和肺脏,而打开胸部的肌肉,正是通过身体传送放松感最快速的方法。
你可以把手臂伸直高举过头顶,然后慢慢放下来,然后再往身体侧后方伸展,打开胸部的肌肉,就像一只展开双翼的小鸟一样。然后重复这个动作,也可以同时加上深呼吸,就能快速地让身体得到放松,办事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现在我们知道,焦虑的本质,往往来自于我们过度的猜想,以及和事实并不相符的感受,并且这种内在的大脑反应机制,在我们的生命中由来已久。我们知道了怎么正确地认识焦虑,以及用快速伸展让我们的身体放松下来。
02
重贴标签,缩小问题的范围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个念头,怀疑甚至否定自己整个人的价值。比如忘了把雨伞给孩子,让他淋湿了身体,你就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糟糕的妈妈;又或者领导放弃你的方案,挑选了同事的方案,你就觉得自己很无能。
此时,你可以用理性的声音描述,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事,并给你心里自我否定的声音,贴上不可靠的标签。
给焦虑重贴标签,可以减轻它的重要性,降低担忧的等级。
史蒂芬就用这个方法成功地克服了焦虑的干扰。他是一位40岁的高级主管,事业稳定,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但他却没有办法好好享受生活,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他,自己可以更有成就,可以做一个更好的父亲,这些想法不停的在他的脑子里,计算着他对自己的满意度。
之后,作者替他的焦虑取了个名字,叫“计算器先生”,当负面的想法来袭,理性的声音会告诉他,“计算器先生”又来了。就这样,他很快地摆脱了焦虑的干扰。
由此看来,给自己的焦虑重新贴一个标签,用理性的目光来审视它,无疑是一个好方法。你不妨也来试一试,和自己内心的那个“唠叨小姐”、“夸张先生”或者“批评家”,和谐相处,然后将焦点回到你真正的人生大事上。
另外,我们还要学会把问题缩小成具体的一件事。
作者告诉我们,一旦我们把最初担忧的认知,一直缩小,直到他成为手边的问题,答案通常变得很明显,而且问题也能快速解决。
就像一棵橡树,如果几片叶子上出现了黄点,你应该清楚,真正的问题虽然在那棵树上,但问题的规模很小,而且可以解决。你不需要去锯掉整棵树,而只需要想办法解决造成问题的蚜虫。
你可以把对自己的描述换成问题重新思考。比如:我的人生很失败,真的是这样吗?我真的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吗?还是只有眼前的这件事情,让我有挫败感呢?
通过这样的自我提问和思考,我们就会从焦虑的情绪,回到当下具体的事件上。
从小处思考,直面自己害怕的事情,缩小问题的范围,找到让你产生焦虑的单一事件,直指问题的核心,就能找到克服恐惧的方法。
03
勇于行动,从当下脱困
我们都知道,一辆火车就算停在正轨上,如果不开动也不会前进。摆脱焦虑也是如此,只有行动才能解决问题。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行动起来,从而让自己摆脱困境。
首先,你需要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方向。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当我们被焦虑包围时,外在的行动,能帮助我们走出思维的困局,回到现实生活中。
你可以选择听音乐,可以提前备好在精神的低谷时,可以推你一把的音乐,建一个播放列表;你也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动起来,走路或者去健身房、骑单车等等;你还可以做一些整理清洁的工作,比如替植物浇水、清理床头柜等。
通过以上这些活动,你就能从外在借来一点动能,让自己的思路清晰起来,缓解压力带来的不适。
另外,你要在自己焦虑的事情中,找到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将其和无法控制的部分区别开来。
当我们身处负面情绪的时候,很可能会逃避面对现实,这个时候就要问问自己,哪些事情是自己可以去改变的?比如,每天晚餐给孩子准备三道菜,让自己的时间特别仓促,那么我们可以减少一道菜;每天踩着点急匆匆地到办公室,让自己总是在紧张中开始一天的工作,那么可以提前十分钟出门。类似这些事情,都是自己可以灵活处理的。当找到这些自己可控的部分,就可以展开行动,来改变焦虑的局面了。
接下来,你要想办法踏出行动的第一步,而不是苦苦等待。
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是想得太多,想要找到最恰当的动机或者契机。作者告诉我们,动机是跟着行为而来的,也就是说,当你想要去健身房的时候,要直接跳过犹豫不决的心理,而一旦自己开始健身的行动,动机也会随之出现。
舞蹈家崔拉·夏普每天早上的必做事项,就是在清晨六点去健身房运动,而据她自己描述,她也想睡回笼觉,但能坚持这件事情,主要是因为叫了出租车在五点半过来接她,他必须搭乘出租车,也就必须要去健身房。
你也可以像夏普一样,找一个方法让自己踏出第一步,因为对于我们的神经系统来说,一旦你踏出第一步,接下来的事情也就顺势而为了。
最后,你还需要规划好行动的步骤。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行动起来,是因为定的目标太大而难以实施。此时应该着眼于自己生活中那些可以改变的部分,从这些地方入手,一步一步向前,直到完成最终的目标。
我们可以制作一个梯形图,在最上方写上目标,最下方的起点处写上现在可以做的事情,然后一步一步规划出可以从起点走到终点的行动。
书中提到米契,他大学时的死党患了癌症,米契想要帮助朋友减轻他和家人的痛苦,但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于是他用梯形图的方式,编写出了行动清单,比如说陪伴朋友的孩子玩耍,为朋友朗读他最爱的杂志等等,通过这些他能立马去做的事情,最终让他想到了更多可以帮助朋友的办法。
通过绘制梯形图的方法,米契解决了自己的困惑,而生活中的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找到从起点到终点的可能路径,然后行动起来,最后实现自己的目标。
所以,当我们被焦虑困扰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行动起来,因为哪怕只是踏出小小的一步,也会带来大大的改变。
04
直面负面感觉,掌控我们的情绪
康菲尔德说:你无法阻挡浪潮,但你可以学习冲浪。
同样地,当情绪的浪潮和负面的感觉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也无法阻挡。那么当情绪来临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应对,从而有效地戒除焦虑呢?作者从以下4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第一,我们要做的是直面并安抚我们的感觉。
当负面的感觉来临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想要逃避,比如,当你觉得自己把一切都搞砸了,会因为害怕这种感觉,而对发生的事情选择绕道而行。但作者告诉我们,直视这些让人不自在的感觉,并接收只有他们能传递的重要信息,比你想象的安全。
你可以和自己的感觉拉开一定的距离,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和它相处,把你的感觉放到舞台或者电影荧幕上,然后通过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和相应的感受,以一个观众的姿态来观看他。
然后你可以试着衡量情绪的强烈程度,使用一分到十分的指数,给情绪打个分,或者按照低、中、高的分类方式,给情绪归个档,这样你就会发现,现在的感觉只是暂时的,它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第二,我们要找到自己的优势。
说到优势,你首先想到的,很可能是诸如聪明、成功等,少数几个被大众普遍接纳的词。其实优势的范围远远不止局限于此,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并且这些优势不会因为发生了某件事情或者其他人而改变。
所以你需要去拓展你的优点词库,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关注自己的优点,特别是从自己总是能够顺利完成的事情中,寻找自身优势,比如注重细节,有敏锐的观察力或者体贴、幽默等等。
你也可以去征询他人的意见,比如和好友相互写出五个能代表对方特质的词语,或者思考自己身边的人,经常因为什么事情称赞你或者感谢你,然后写下描述性的词语。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就能从多个维度,去了解自己的优势,从而避免在焦虑来袭的时候,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第三,我们要拥有合理的期待
有些时候,因为现实与我们的预期不符,我们会陷入严重的失望。比如,你希望自己在25岁前结婚,30岁前拥有自己的事业,这样的期待就很容易受到现实的重创。
作者认为,我们的期望,应该是灵活而实际的,这样我们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预期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再回到上面的例子,对于自己的未来,你也许可以这样预期:拥有充实的人生,兼顾家庭与事业,并让你的辛勤工作成果随着时间而不断发展。
有了这样合理的预期,我们就能有更大、更灵活的空间,来让自己专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实时因为自己的无用而感到惶恐。
第四,我们要找到心中美好的感觉
罗曼·罗兰说:灵魂最美的音乐是慈悲。
的确,慈悲心和同理心,能让我们感觉到平静与喜悦。尝试站到对方的立场,理解他的感受,多去倾听,用心感受那些和你完全相反的观念,你也许会发现这很有趣,很真实。
彼得和南恩在办理离婚手续之前,对彼此的憎恨到达了极点,即便两个人只是在同一个房间里坐着,旁边的人都能嗅得出火药味。
于是作者让他们各自说出,那些对方能带给孩子,而自己无法满足孩子的事情。练习开始后,南恩说,她非常欣赏彼得带着孩子天马行空地进行创作,拓展孩子的视野;而彼得则知道,孩子永远都可以从妈妈那里得到情绪的抚慰。
通过这样的练习,两人最后终于对对方放松了警惕,并且同意不再相互伤害。
由此可见,相比于批判,当我们怀着慈悲的心态去对待他人,更有利于自己的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05
接纳不完美,所有的错误和失败都是成长
作者的一位患者,在结束自己的上一段感情很久之后,决定重新开始约会,但似乎总会有事情,让他的行动需要往后顺延。就这样,他在焦虑中度过了好几个月,依然没有任何进展。
这样的情景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呢?逃避一些重要的事情,最后得过且过。加拿大商学教授皮尔斯·斯蒂尔,通过对动机与拖延的研究,发现“拖到明天再做”这样的想法,是人性的中心,逃避是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的基本冲动。
如果我们期望某件事情,从一开始就一定要顺利,整个过程一定要完美,那么我们就会被自己的想法困住,并且开始找各种理由逃避,最终自己变得无比沮丧。所以我们要允许自己犯错,并认识到一切错误和失败都有助于我们最后的进步。
那么,如何能让自己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呢?作者给了我们几点建议。
首先,要提高你对过程与成长的容忍度。我们要知道,所有事情的成长过程都是复杂的,而路途中的每一个不完美的经历,都是一个阶段。
在传统日本茶道中,茶通常装在有裂缝的杯子里,因为错误与不完美正标示了茶道之美与创造的时刻,让这个杯子不同于其他任何杯子。同样,对于生活中的细小瑕疵,我们也不必过度地去关注,而是把焦点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
此外,我们要学会给手头的事情设定优先级。
如果每一件事情、甚至每一个小细节,我们都同等的看待,试图做到极致和完美,那一定会大大降低我们的效率。比如一定要每天清理厨房、裤子上的折痕必须要熨烫平整等等,如果投入过多的心力在这些小事情上,那么必然会错失一些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学会从繁杂的事物中,找出每天需要投入重点关注的少数几件事情,比如参加儿子的足球赛、回家探望妈妈或者一场你期待已久的骑行,把精力集中在完成这些重要的大事上,就会觉得充实。
另外,我们要学会创造条件,让自己先行动起来再说。当我们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往往是造成拖延的重要原因。怎么能让自己马上行动起来呢?
你可以在离开办公桌之前,为接下来的事情做好准备工作,比如摊开报告纸、削尖铅笔等等,打造出让自己可以直接开始工作的环境。
如果你的工作产生了困难,我们也不要让自己完全停下来,而是继续去做能做的事情。比如当你想不出广告活动的创意时,可以先去编辑手头上已经有的资料,或者找一找会用到的图片。这些工作很可能带给你灵感,从而打破僵局。
最后我们要学会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如果你的工作排得太满,占用了太多时间,那么你要让自己多花点时间在那些没有日程安排、不注重产出,甚至是完全放松的活动上,比如在周末陪家人来一场放松之旅。
同时,不管是对自己的工作、人生还是孩子,我们都要学会跳过错误和沮丧,去找到好的甚至出色的部分,以此来让自己记住美好的事情。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古语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时候,我们因为一件不如意的事情,开始怀疑自我,然后前行的脚步中充满了犹豫,慢慢地,我们走进了逃避和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最终在焦虑中迷失了自己。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恐惧和害怕的时候,那些成熟和睿智的人,并非能克制自己的焦虑感,而是能够和这种负面感觉和平相处。他们能主宰自己的思考与感受,而不是被感受推进黑暗的谷底。
所以,当焦虑来敲门的时候,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就像对待朋友一样,去欣赏它的存在;我们要从万千思绪中检视出事实的真相,然后提醒自己,通过一些细微的行动,来改变现状;我们要接纳自己,欣赏尽管不完美,但在这世间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们要带着慈悲和感恩的心态,去拥抱当下的失败,因为它是我们成长的加速器。
杨绛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的确,世界是自己的,心情也是自己的,我们只有找到内心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才能不被外在的纷杂所干扰,走出自己精彩纷呈的道路。
愿我们都能从焦虑中得到成长,活出从容和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