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李白)——宏观者眼里的世界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01
本首诗李白选题为《望庐山瀑布》,青崖狂客认为,李白写的重点不是庐山瀑布,而是望。
02
何为望?
望者,远观也。
苏轼有一首同样写庐山的诗对此作了深入的分析。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还是那个庐山,但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而很明显,李白选的角度是远观——望。
只有望,才会有后文诗句的种种感受。
03
日照香炉生紫烟
只有远望香炉峰,才能看到云雾缭绕。近看,即便有雾,也只是对眼前美景的一种阻挡。
遥看瀑布挂前川
前文[《《画》——重新定义静态的美》](//www.greatytc.com/p/2e4b12f22fa6)已经分析过动态与静态的问题。瀑布本来是一个动态的景观,而这里,李白通过远望,把这种动态静止化了。这就是王维所说“远看山有色”中的“色”。
飞流直下三千尺
前文[《《赠汪伦》——朝圣的路要自己走》](//www.greatytc.com/p/20ae6fb29939)中也已提及,李白爱用“千”字,“千”在李白看来是个大数。而也只有远望,瀑布给人的感觉才会是纵深千尺的。
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里,李白更是通过联想,把目光投到了更远的银河。
04
下面青崖狂客试分析李白用宏观眼界看庐山的三大原因:
一是自恃才高。前文《《静夜思》——一切皆因孤寂》已有提及,李白是一个天才,他正是因为孤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他也时常自称谪仙人、酒中仙。那么,作为一位才高八斗的仙人,眼界肯定比常人远些、开阔些。因此,他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会从宏观整体出发。
二是游历的地方多了。同样,前文《《静夜思》——一切皆因孤寂》也有提及,李白是个骨灰级的驴友,他游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看过的名山大川多了,自然就不会在意那些细枝末节了?毕竟李白不是植物学家或者野生动物研究者。能带给李白全新感受的,肯定是庐山瀑布整体的感觉。因此,李白到庐山,或者说到任何一个山,首先会选择远望。
李白也曾写过名篇《望天门山》,前文《静夜思》中也有“举头望明月”的名句。“望”可谓李白观赏事物的常用方式。
三是没做过什么实事。李白虽说有超凡的才能,但回顾李白一生,除了写诗喝酒舞剑,貌似也没有任过什么实职、做过什么实事。也正因对社会实践的欠缺,导致李白看待问题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分拆细致分析。
综上所述,青崖狂客认为,李白远望(而非近看)庐山有感,是并非偶然。
《重读课本古诗词——那些年不曾读懂的诗情画意》持续更新ing。。。。。。欢迎关注
(未完待续)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27天
PS:本文纯手机打字,排版日后有电脑再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