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感性和理性,似乎一直以来都是对立面。作为认识的层面,马克思主义就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又有待发展成为理性认识。
当然一讲到马克思主义,估计很多人就会睡着,但这的确是真理。
感性的世界
五官感受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传闻女人有预知未来的第六感,这里就不做讨论了。
作为天生拥有这五感的人类,在世界面前,会显得很被动。因为有些臭味,我也不想闻,但只要存在,就是冲着我来,除非我捂住鼻子。有些噪音,我也不想听,但只要存在,还是会冲着我来,除非我捂住耳朵。
当然,有些香味我想闻,或者有些音乐我想听,但只要不存在,我就没办法了。
理性的世界
办法是有的。我去研究一下香气的来源,或者识别具备香味的物品,或者制作具有香味的工具。这还是有办法的,这就上升到了理性的世界了。
而作为天生也具备理性的人类,在世界面前,似乎就显得主动多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脑袋,有些东西,咱们想一想,总能找到满足自己的办法的,只是地球没有毁灭。
如果把世界划分为昼夜的话,那么感性代表着光明到达的地方,理性就代表着黑暗覆盖的地方。因为感性看得清摸得着,理性看不清摸不着,得用脑袋想象。
这是一个关于道德和智慧的问题
因为这样的事实,西方的先辈们有段时间在争论感性和理性谁是第一位的问题。当感性走向极端的时候,人很可能利用理性,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变成一个傻瓜。当理性走向极端的时候,人又很可能利用感性,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变成一个流氓强盗。这就变成了一个关于智慧和道德的问题。
怎么样做才能让自己不会沦为感性的奴隶或者理性的傀儡呢?
高中历史课本有一句话,我一直是记到现在:人是自身的目的,而并非他人的工具。作为文科生,应该都会知道这是康德总结的。我记得以前看报纸的时候,说一帮学者在开一个世界性的学术会议,要来总结一下道德(美德)是什么。结果,西方的人给出了康德这个答案,东方的人给出了孔子的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性的世界
这帮学者说,两者都在传达一个意思,虽然我至今仍未完全领悟,但我也能给出一个大致的总结:道德这种东西,参考对象是自己。
对于自己而言,我能够清楚我具备理性和感性。我也清楚,不管理性或者感性,都不能被视为工具或者把他人视为工具,最终也要清楚自身的目的。也就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要的不是单纯基于理性或者感性,而是包含着理性和感性。
达到这种矛盾的状态,就是具备道德。
真正的道德
真正的道德不是用来绑架的。其实“道德绑架”这句话本身就是矛盾的。因为道德本来就不允许绑架,会绑架的人不具备道德,有道德的人不会绑架别人。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道德绑架”是伪命题。
写到这里,我才发现,其实东方是用了半句话讲清楚了西方的一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后,就剩下“己所欲”了,也就是实现自身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