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们接近东坡先生的第三天,让我们继续从他的词作中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琼楼玉宇:指月宫或朝廷。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人间:可能代指地方官。绮户:雕花的门窗。何事:为什么。长向:偏向。婵娟:月亮。
词意:
什么时候出现的明月?我端起酒杯叩问青天。不知月宫里的今夜是哪一年。我想乘风飞到天上,又担心宫殿太高,经不起那儿的寒冷。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色起舞,最起码还有与自己不离不弃的清朗身影。
月光流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洒进雕花的门窗,映照着夜不能眠的人。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可为何总要趁着别人离别的时候团圆?人间的悲欢离合,月亮的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本就难求完美圆满。但愿亲人健康常在,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银光灿烂。
作这首词前,苏轼写了几句序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说明是他在密州任上,于1076年的中秋深夜,因思念胞弟子由(苏辙)而写。
苏轼自从外放辗转各地多年,二年前为了能和兄弟靠的更近些,他主动要求来到密州,然而他的美好愿望并未能实现,此时他兄弟俩分别了整整七年。
那晚,明月当空,银光如水,他心潮起伏,思亲更甚,于是乘着酒兴醉意,挥笔写下了这首浪漫主义名篇。
月亮,是大自然中最具诗意浪漫的物象,在它身上寄托了人类太多的憧憬和理想。
自古以来,出现了无数咏月寄怀的优秀作品。但叩问青天何时出现明月这种奇思妙问,非得是情感思想自由奔放、精神世界天马行空般的豪放浪漫之人才会有的追索。
比如屈原的《天问》、李白的《把酒问月》,当然还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相较之下,屈子的设问投入了过多的理性思辨,显得深沉甚至有些咄咄逼人;太白的发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则舒缓有余,张力不足;而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虽如小夜曲一般朦胧优雅但过于清幽凄美,似乎更适合小家碧玉式的浅吟低唱;惟有苏子的仰问,不仅闪耀着哲理的光辉,而且激情豪迈、超逸旷达,犹如一首人生的狂想曲,纵横开阖,情思无涯,带给人一种豁达乐观、温暖向上的力量。
苏轼虽久处江湖之远,但未尝一日忘了朝堂。可是充满尔虞我诈、党派纷争的朝堂就像九天之上的月宫,令人胆寒凄凉。
那么还是温一壶月光下酒吧,边喝边歌边舞,在舞蹈中与自己的清影相伴,在月色下静静地思念“天涯共此时”的弟弟。
苏轼的一生,其实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
每当遭遇挫折失意之际,他便借助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借以帮助自己跳出穷通进退的困惑迷惘。
仕途遭受冷遇、手足离别天涯,足以让词人心生郁愤或消极沮丧,但深刻的人生思考使他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或许苏轼比他人更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他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因此偶尔出现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最终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所以他才会在最后熔铸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哲学思辨,才会吟咏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种突破时间局限、打通空间阻隔的千古绝唱。
说到这里,得稍稍提下苏家姐弟。
苏洵夫妇育有四个孩子,苏轼本是老三,因前面一个孩子不幸夭亡,便忝列老二的位置了,上有个姐姐,下有个弟弟,弟弟就是苏辙,名子由。至于坊间流传他还有个叫“苏小妹”的妹妹,并杜撰出苏秦(秦观)一段香艳旖旎的美妙联姻,实在查无实据。
事实是,秦观初识苏轼已二十九岁,且有妻室,即便苏轼真有这样一个妹妹,她已然四十左右的年岁。至于苏轼的大姐,后来嫁给了他的一个表兄。遗憾的是,她姐在夫家过得并不快乐,据说受尽折磨后不久就下世了。
那时苏轼才十六岁。
也就是说,从那以后,苏家的子裔只剩下苏轼兄弟俩了。
因此,他们俩的友爱以及顺逆荣枯过程中结下深厚的手足之情,便成了东坡先生毕生歌咏的题材。
兄弟二人忧伤时互相慰藉,患难时彼此扶助,肝胆相照,情深义笃。
子由,性格恬静稳重,为人处世机敏而实际,不像兄长般倔强任性,也没有苏轼的才气勃发。或许正因如此,子由在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处境也相对安全了些。除了是同胞兄弟,他俩更是良师益友。
苏轼曾在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则在苏轼的墓志铭上题写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虽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极为看重人伦亲情,但似苏轼兄弟俩般和美友爱,还是不多见的。
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但何尝不是他在中秋之夜对所有正经受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
而这个祝愿,以豪放阔大作为背景,用温润磊落当做武器,千年来不知俘获了多少人的心,让人油然而发登高望远、对酒当歌的逸兴壮思之余,平添几多高旷、几许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