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产品需求激增,一直在跟开发协商功能的问题,加上今天老板的突然要开的产品大会····先将上一次的内容补完……
三、结构层
当初在研究产品结构时,将产品结构按照功能进行了划分,一是B端产品功能要求多,为了尽量保证后期能够有较多的空间可以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所以按功能分类可以保证后期新功能的加入,旧功能的优化能按号入座,有的放矢;二是产品结构以功能划分,可以方便使用者能快速定位要进行的餐厅业务,保证餐厅工作效率。
划分完结构后,然后按照功能对应的餐厅业务,进行流程归纳和设计
餐桌(未使用)→堂点→选座→点菜→送厨→餐桌(已使用)→结账→餐桌(已结账)→清台→餐桌(未使用)
我的当时做法是,按照正常自己就餐时的流程走一遍,考虑餐厅对应可能进行的操作,举个例子:
我和狗馨俩人一起来餐厅吃饭,到店之后发现空闲,就先找了个桌子座下唤服务员点餐(开台),点了餐之后,服务员通过智慧餐厅(快速点菜)之后,发送菜单给了厨房(打单送厨),然后厨房接收到了菜单,进行了准备(分菜/制作/出菜),我和女朋友吃完之后,用微信付了款(结账),最后离开的餐厅(清台)
总结步骤的话,按流程对需要做处理的步骤进行流程的设计,确保整个流程完整和功能的完善,同时还需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其他的情况:后来又来朋友想换个大点的桌子(换桌),菜做的不好吃,要餐厅来处理(退菜)等等,规整到相应的步骤做具体处理,一条流程保证有头有尾,处理对象落实到位,这样做的结果也基本保证了产品的流程考虑到了的情况还是比较完善的,中间也使用到了脑洞大开的天赋技能,先加再减,做到功能完备不累赘。
总结一下就是:
1.将产品任务归纳成具体流程,力求任务流程的完整,顺畅。
2.将常规的、普遍的流程设定成主流程,再考虑边界因素,将所有可能的情况也具象化流程,补充主流程。
四、框架层
这是一个化抽象为具象的阶段,将流程中精简到的步骤用线框图绘制出来,可能我比较弱鸡(应该就是吧····)这个阶段废了很大力气,但苦于竞品找来找去也就那么几家(没办法,B端的揍是酱·····),所以一方面扩大关键词,搜索竞品,pinterest、花瓣什么的每天翻,找到看起来有感觉的,能搭的上边的,就存下来,到后面再一张张的想象、补充、绘制草图;另一方面找开发验证页面的可行性(毕竟自己不懂程序,为了保证效率,避免飞机,所以往我们车间的程序GG们请教了不少·····)
总结总结:
1.只要能将设计的想法表达完整,不用过于拘泥形式,结构清晰的草图和精美漂亮的线框图,很难说明哪个是好是坏,最重要是我一定是把意思表达清楚,为后续的视觉化界面减少逻辑思考的负担。
2.多和开发厮混,总好过后面跪着求他们改需求 /微笑。
五、视觉层
这一阶段就是老板大人们发光发热表达他们设计の魂的时候了,做过UI的应该都有明白,不过多赘述了。
从交互设计的角度总结一下:
1.第一时间吸引用户的元素是否符合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是否是设计所期望表达的,答案是否就一定多考量。
2.用户使用过程中,眼睛移动的轨迹应该是一条流畅的路径。
3.配合视觉元素,简单朴素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选择和可能的引导。
最近出的事情比较多,都是由于前期调研不足所致,需求分析本身是大头,前期充分调研取证,后期才能事半功倍,现在出现的局面主要是需求上面出现井喷,运营也没有好的处理机制,导致什么需求都直接堆积在设计这边,客户需求一直得不到回应,出现不快情绪.
我想说前期没有充分调查,准确判断,妄图把所有的产品期望寄托在不成熟的产品队伍上,靠快速开发,来弥补战略上的过失,这本身就是得不偿失的,一方面产品队伍缺乏经验过于稚嫩,另一方面影响了目前很忠实一批用户的体验,于人于己都是非常不划算的。后面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准备把开发需求的次序排号,届时再把一些有关设计的心得贴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