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司是做高校系统服务的,现在这个时期正好是学校放暑假的时候,因此公司进入了短暂的“休息调整期”,我们部门内部特别制定了暑期能力提升计划:模拟现场情况,每个人都要进行上台PK。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有位和我一块入职的同事,轮到他讲接自己的解决方案的时候,不停的说,我紧张,讲不下去了。领导当场就很难堪,原因是这套系统是他参与优化的,自己不了解自己做的产品,如何能帮客户解决问题?
我们这些新人几乎是一块来的,除了他以外,在半年内,其他几位已经被派出去拜访过几个客户,参与现场招投标了,而他还在完成领导安排的琐碎任务,这件事情发生以后,这位同事现在已经进入离职审批阶段了。
同事正在讲解信息化解决方案PPT▲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同事们工作能力突出的原因,发现他们有一个共性,都能快速适应新环境、愿意主动去接受新知识。
我一直认为我很幸运,幸运的去认识我想结识的朋友,幸运的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我所设想的目标,也一步一步幸运的在实现。
我曾经是以为之前的创业经历让我变成现在这个模样,到今天我才明白,原来是我的思维方式驱使我,让我不断努力!
这种愿意不断努力的思维方式在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的经典作品《终身成长》中被定义成长型思维!和它同时被定义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固定性思维。
德韦克说:相信自己的才能是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培养出来的,相较于认为才能是天生的人,他们会有更多的收获。这样的人很少担心自己是否聪明,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和提升自我上。
拥有“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人,遇到挑战时,会自信地认为自己一定能克服困难,因此越战越勇,最终走向成功。
而拥有“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的人,通常会束手无策,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或运气不足,最终走上截然不同的平庸之路。
你怎么思考一件事,决定了你的人生轨迹,因为人的观念决定人的应为,人的思维又决定者人的高度。能成大事者,多少有点偏执狂的成分。分享五个人物故事,和大家一起共勉!
人物一:
90后营销界的“孟美岐“-刀姐Doris
不懂营销的产品经理不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我是从三节课在七夕节营销专场的直播中了解到刀姐Doris。
漂亮姑娘,总是让人多看那么几眼,我就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这位90后营销界的“孟美岐“一路打怪升级的传奇故事。
她有很多经历。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手握10份实习,联合利华和宝洁争相向她伸出橄榄枝;她先在联合利华闯出一条路,接着跃入美国时尚轻奢行业,成为Michael Kors 纽约总部的第一位华人媒体经理;不久后她又潇洒转身去了硅谷,担任北美支付宝市场负责人。一年半前回国加入阿里投资的共享衣橱衣二三做CMO,做了一些比较漂亮的成绩和案例。
最近终于决定出来创业开了自己的公司,专门赋能女性行业的增长营销,并在这个寒冬徒手拿到了天使融资。最近和三节课一起推出一门《互联网品效营销课》。
一位好的营销人最成功的营销方式就是把自己当产品,了解刀姐的过去和现在,她的勇气和行动力是让我最钦佩的。刀姐自己就是真实案例,不光有结果还有效果,如果你是个聪明人,你肯定想知道她是怎么营销自己的。
营销里有三大要素:定位、品牌、流量。很多人都很清楚他们的重要性。刀姐却把他们用到自我在职场的发展中,整理了一套「职场营销定位」方法论。
首先,什么叫做定位呢?定位就是你占据某个领域的山头。定位这个原理,本来就是针对「竞争」环境下,如何打败对手而设置的。打个比方,在消费品里,比如可口可乐,它在软饮料的品类里称王。它把自己的标签贴为给人带来快乐,所以就在快乐这个属性上实现深耕。
那如果是你自己在职场的话,你的标签和属性是在哪一块?这块是不是你占领了山头呢?是不是有比你更厉害的人,被别人可以想到?如果有,那你就不是山头的王,你可能还在山底。
其次,品牌的定义。品牌就是好的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下的沉淀。同样两杯可乐,一杯是可口可乐 一杯是野鸡牌可乐,为什么你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可口可乐?因为它是被时间和空间鉴定过,所以认知、认信从而能够认购的。
同样,回到人,人也要做你的品牌。但是你的品牌到底是代表了什么呢?为什么要相信你呢?如果你只是一个吹出来的虚构的品牌,是一个泡沫,当然真的接触你的能力,发现你没有能力以后这个品牌就会泡沫爆裂,所以这不是品牌,而是你自己包装的假象。品牌是你经得起推敲和时间沉淀的。
最后什么是流量,流量就是你能找到别人和别人找到你的渠道。在你自己有了流量阵地以后,无论是别人找你、还是你找别人,都缩短了距离和摩擦。
这三者合一,才是真正的把营销法则用在职场上。
在定位上,刀姐经历了广大毕业生都会经历的迷茫期,看到很多人去做投行,自己也想去,可分析了自身的情况,(没资源、数学不好、不会交际、不喜欢金融)不适合。自己又想与众不同,未来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和公司,于是发现了另一个小路——营销!
选好了方向,就开始做了,刀姐选了当时最热门的行业:快消,就因为快消是营销里的黄埔军校,她把自己的全部经历投入了最好的快消行业公司-保洁的面试上,为什么选保洁?就因为宝洁出来的人都是做CEO的。
这是刀姐给自己的标签,先是中美、营销。后来去了硅谷就加了增长。最后发现更熟悉的领域,无论是护肤、还是时尚或是互联网,最喜欢的还是研究女性行业,于是就加了女性。
当时阿里在硅谷的办公室急缺人才,HR正是通过【中国】【美国】【营销】这三个关键词找到了她。
刀姐认为在品牌上,要真的去做出行业认可的案例。注意不是去偷别人的案例,而是真的自己的案例。
刀姐经过在前几家公司的“训练”,以及在衣二三亲自带团队去做出了行业非常火爆的刷屏级案例。因为这些案例,所以现在行业里的人更加认可“刀姐”,这样一个个人品牌。
有了品牌认知和信任,接下来就是做个人流量池。结合自身的特点,一个好办法就是写字和内容营销。
做法一:在知乎、微博、微信推送自己的文章,逐渐有了知名度,积累了自己的粉丝。
做法二:在领英、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做自己的SEO和关键字。
做法三:从知识星球、微信群开始做社群化,做双向沟通!
通过以上描述:你会发现刀姐从头到尾的思维都是:创造自己的路,做自己的品牌。一路都是在学习,一路都是在收获。
这样的思维方式正是成长型思维,远大的志向会驱使我们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让我们更有勇气,表现出更多的韧性,也能更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拥有远大的志向首先就是要设想一个未来,并为之奋斗。志向不受现实所束缚,只需养成一些简单的习惯,我们就将会梦想成真。
人物二:
从做锅炉工开始到多家知名企业战略营销顾问的小马宋
最近刀姐,也去拜访小马宋了。
我是17年参加一个营销分享会上,认识的小马宋,当然他不认识我,小马宋叫 小马宋可他真的不小了,今年也43了,但他一直以初学者的心态主动去了解营销这个行业。
毕业6年后他才选择进入广告行业。对很多人来说这样人生路基本定型了,就别做无味的挣扎了,然而牛逼人的思维总是和平凡人不同!
2001年,那时候已经在中石化天津分公司炼油厂做了3年锅炉工的小马宋突然想明白了:我在炼油厂没什么前途。特别想去广告公司,就因为天津一家广告公司的招聘广告语:“我们公司的聚会比开会更多”。
想进广告公司这个信念如此之强,后来的5年之中一直为了能进一家广告公司而努力。自学了3Dmax,本来能考进清华、北大的MBA,戏剧性的进了北航。上学期间学习了dreamweaver,这样就直接去维护网站,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刚入行的新人,总要经历一些磨难,为了能进入一家真正的4A,降低了薪水和职位进了青岛FCB。入职之后,在公司表现优异,不断加薪升职,2006年10月,调到上海FCB,升职为助理创意总监,
因为家庭原因,小马宋从上海回到北京,又顺利地加入北京奥美互动做ACD。后来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还是选择离开了奥美。拒绝了暴风影音的CEO冯鑫的邀请,阴差阳错地决定去跟马源一起创业,创办了第九课堂。在一年内大概聚集了1000多位分享者,在跟这些分享者接触的过程中,小马宋获得了有生以来最快速的进步。
2016年开始创办了小马宋品牌营销工作室,服务客户包括得到APP、乐凯撒、云海肴、极米电视、古茗奶茶、七分甜、欧文莱瓷砖、英国小皮、瑞幸小鹿茶、猫课电商培训、熊猫不走蛋糕等。
说实话,小马宋的工作经历复杂了点,对大部分人的职业规划来说可能没有参考意义。我想,我们应该思考他为什么能做出这些选择!
1、选好方向,全心投入
小马宋在毕业6年后成为广告人,所以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几乎是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虽然真实的广告公司工作很苦逼、很累、很什么什么,但由于喜欢这个工作,一切都不以为意。
2、品牌伟大,成就自己
小马宋做了那么多努力,特别渴望行业的认可,在青岛FCB这样的环境,能接触到更牛逼的人,自己视野和格局得到提升,自然游客选择更高的职位得到机会!
3、突出强项,持续输出。
小马宋 对自己的评价是,文案功力强,创意能力强,但管理偏弱。但我做得第一件事并不是补足我的弱点,而是先强化我的优点。在做广告的初期就阅读了几万个世界上最好的创意广告,一年大概能读30-50本书,通过理论学习然后进行实践的学习方式,在知识星球发起营销专题领读,累计运营891天,付费成员近9000人,发布主题数1万多条.发行自己写的书《朋友圈的尖子生》!
追逐梦想需要勇气。没有勇气,梦想便仅仅是梦想。幸运的是,勇气并非先天遗传特性,我们都可以成为有勇气、最优秀的人,最优秀的人往往总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适应新的变化,拥有继续前进的勇气。对于任何希望不断学习和成长的人来说,“成长型思维”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好方法。
人物三:
坚持每天输出原创文章的创业者孙凌
和孙凌第一次相识是18年10月份类类的粉丝见面会上,孙凌作为智联招聘校园&海外事业部执行总监的身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了《如何打造个人品牌》。
类类的事迹也是比较励志的,类延昊,资深运营专家,和这几位也比较类似,现在已经是蚂蚁金服运营总监了,负责芝麻信用模块,有机会我再和大家分享他的故事。
孙凌已在近百所院校做分享▲
孙凌从2011年开始创业,几年下来起起伏伏,有欢乐也有泪水。2015年底,孙凌想换个环境,于是彻底离开超级课程表团队,从广州回到武汉,一时思绪万千,于是开通了公众号,开始写了第一篇文章,不曾想这一些就是4年多的时间,至今已经写了800多篇文章。
曾有那么一瞬间,孙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自己又常困于那些所谓的光环,如90后创业者、超级课程表副总裁、校导网联合创始人等等,其实这些并无实际的含金量。
在2017年,当时前美团校园的负责人多次邀请孙凌加入美团,因为美团的渠道管理、地推打法,真的是整个圈内都应该来学习取经的。所以就接受了。
在工作期间报名了大量的各种课程,混沌大学、混沌创新商学院、三节课、馒头商学院、插座学院等等,每日听得到APP也成了习惯。还参与了日本、美国的几次游学参访,这些学习对直接的工作,其实立刻的促进效果,但对于长期来看,这类学习投资是人生最划算的事情。
在美团呆了近半年的时间,于同年5月,选择了从美团离开,加入了智联招聘。作为集团上下近7000人,如今仍唯一的90后总监,被办公室的同事调侃道,第一次听说有人简历上被人事标记VIP的。
孙凌多次和他的朋友和团队成员谈到定位,因为打造个人品牌之初,需要一个好的定位,就是需要想清楚对外传递什么,这是最为重要的。
在确定自己想做什么之后,我们需要围绕这个定位,做一系列的输出,需要推广自己。
不管是个人名片、活动发言,还是自我介绍、微信签名,都是强化自己标签的地方,而朋友圈则是当下一个尤其好的场景。
在加微信好友、自我介绍,或总结发言时,请抓住一切机会主动输出自己,尤其是自己的价值。
人们能够记住你,更多还是因为你可以给他带来什么,所以在输出的时候,请说清楚,你可以帮助大家做什么。
如果谈到一些小的技巧,其实也有不少,如果你想做个人品牌,请先把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头像或昵称,均改成真实的,因为标签他人可以借用,但你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你所在公司特别有名,就可以用“企业+名字”作为自己的标签,比如我在微博上的名字“智联孙凌”,而如果有一定级别,那则是“企业+职位+名字”,如“智联招聘执行总监孙凌”。
如果你所在公司不有名,但从事的是一个容易对别人产生帮助的职业,如律师、老师等等,那就可以使用“大学老师XX”,“医生XX“这些标签,你将能让人瞬间知道你可以为他们做什么,
而在这些技巧之外,打造个人品牌需要的则是时间,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只有长时间的输出,才能占领他人的心智。
你自己则在不断的输出中,变的越来越强。
孙凌一直以“创业者心态”去工作,在微信公众号取名:创业者孙凌,如果你没创业过,很难理解创业者的痛苦,而作为一名创业者,出于种种需要,不管公司真实处境如何,对外展示都要始终光鲜亮丽,充满自信。也不难怪有人创业后感叹,创业的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创业者注定孤独,在团队内部难以被理解,反而创业者之间的交流,很容易有共鸣和惺惺相惜之感,因为那些情感,只有真正创业的人才能理解。而我们大多人,虽然做不成创业者,但请保持创业者的心态,多思考,多提升,让自己更加完美,同样学会适应孤独,因为那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人物四:
忧患中前行的90后-徐持衡
2014年成立至今,商汤科技累计融资近20亿美元,已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而徐持衡,是商汤科技的001号员工。
2018年由虎嗅举办的F&M创新节▲
在清华读大三的时候,徐持衡听了一场关于计算机视觉的讲座,当时,香港中文大学的汤晓鸥教授到清华给自己的实验室招生。在听讲座时,徐持衡被汤教授在计算机视觉方面的研究成果所吸引,同时自己一直在做的机器人也会涉及到摄像头采集信息后做出相应决策的问题。
于是在2012年的大三暑假,徐持衡作为暑期实习生,到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参与计算机视觉方面的研究。因为此前的方向偏算法,所以徐持衡在实验室负责性能优化,经过两个月的研究,他把一个四秒的程序优化到零点几秒,使其得到了十几倍的提升。
2013年大学毕业后,徐持衡加入汤晓鸥教授的实验室。2014年,汤晓鸥带领该团队发布了基于原创的人脸识别算法,其准确率达到98.52%,首次超越人眼识别能力(97.53%),意味着计算机视觉技术已突破工业化红线。之后汤教授发表的DeepID系列算法,逐步将人脸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55%。
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看到汤教授的论文后,意识到计算机视觉技术可能已经满足了商业落地的要求,于是专程飞往香港拜访汤教授。
之后,汤晓鸥教授的团队走出实验室成立商汤科技,正式开始探索如何让计算机视觉技术成为可变现的商业藏宝箱。徐持衡成为商汤科技的联合创始人、001 号员工。
银联、中移在线是商汤最早的一批客户,徐持衡作为研发人员,在与客户沟通相关需求的过程中,逐渐从技术思维转变为产品思维、用户思维。
当时,商汤的员工还较少,徐持衡会和同事一起到银行做测试,连续数天在现场写代码直到深夜,以便第二天进行测试。最后,商汤也顺利签下了这些早期客户。
在商汤跟下一批早期客户后,徐持衡的角色也从研发转向了售前,从独当一面转向团队管理。
一次,商汤联合创始人、负责工程团队的杨帆跟徐持衡说:“不知道公司的销售平时跟客户都是怎么沟通的,你跟他们跑一下,了解一下他们的话术,让他们脚踏实地一点。”从那之后,徐持衡开始组建团队,做产品白皮书等衔接产品与客户的工作。
“在岗位选择上,我从来没有和管理层提要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更多的时候是有人找到我,说某部分工作没人做,问我能不能承担起来。”
在商汤科技,很多管理者都由内部提拔,他们内部称之为“黑羊文化”,提倡内部有头脑的黑羊带着羊群前行,而非依靠牧羊人。身在创业公司,要随时适应公司扩张带来的职业变化。
最优秀的领导者绝不会认命做受害者。不管是好是坏,他们都会以极强的自信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会受工作中条条框框的限制。对于“个人感受”这个很多人难以控制的因素,他们反而会主动地承担责任。要实现这种程度的控制,我们需要改变自我暗示的方法和看待自己的态度。
人物五:
认知升级-猎豹移动CEO傅盛
我离傅总最近的距离还是2018年参加猎豹移动举办的全球人才精英计划,经过几轮筛选,还是因自身能力不足,没能最终入选,但傅盛的认知三部曲还是一直影响着我。
思考认知,本质是在思考“一种思维”。认知思维所具有的超越性,不可想象。
傅盛在拥挤的房间里开始创业▲
有一句话很流行:道理听了无数,依然无法过好这一生。为什么?不同人面对信息,有不同的态度、方法和能力。
有一天,傅盛跟一位同事讨论游戏,告诉他要学习王者荣耀。他反驳道,我又不做王者荣耀。傅总说:你玩了吗?一个做游戏的人,不玩王者荣耀,不要谈了,或许你比它牛,自己都不了解它,不愿去接触它,何谈超越?
一个人认知的四种状态——“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也是人的四种境界。傅盛将其简单翻译为: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认知的最高境界。
人和人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这四种状态。更可怕的是,95%的人都处在第一个状态,甚至更多。这也就是为什么碌碌无为的人是大多数。视而不见,只会失去升级的可能性。只有自我否定,保持空杯心态,一个人才有可能真正成长,实现跨越。
2018年北大120周年校庆▲
而认知的原理就是思维方式。人和人一旦产生认知差别,是因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做出完全不一样决定。而这些决定,就是你和这些人最大的区别。你拥有的资源、兵力,都不重要,核心是你脑海里的大图和你认知的能力。
思维模式是可以训练的,人们进行学习与认知活动时,大脑中的电信号就会激活神经元。当人们接受和处理外界信息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会发生可塑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代表了我们思考的过程,或可理解为一种思维训练的模式。
所以,我们要把思维模式的训练,由刻意为之,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面对困境时,多向内看,反求诸己;取得一些成绩时,多向外看,总结外在机会,警惕自傲。如此,认知能力才可精进。
而精进本身,就是认知现实能力的不断升级。即通过大量信息的不断输入,反复的思维模式训练,不断自我博弈与挑战,克服自傲与自卑心态,使其认知结构在广度与深度上充分扩展,形成一套更高维度的、完整的认知框架,最终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聪明的决策。
如果一个人,不断想学习,想了解,去反思;空杯心态,放下恐惧,不拒绝改变,成长型思维自然而来。
结语:
我们要明白,每个人都是混合型的人格,有时我们会满怀信心,用成长型思维看待问题,有时我们也会变成固定型思维人格,这种情况会随着经历的变化和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而改变。当我们面临挑战,受到批评,遭遇挫折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陷入不安或者自我防卫的状态,而这种反应都会触发固定型思维。
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1、十年后我希望自己是什么状态?
2、要实现十年目标我需要什么技能、经验、支持。
3、为了实现我的十年目标,我需要再1年,2年、3年内取得哪些成果?
4、本周我需要做什么才算起步?现在应该做什么?
成长型思维,往往是成功的秘诀。只有勇于挑战,才有可能成功。相信自己能够做成一件事,才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否则半信半疑的走一个流程,可想而知结果会以失败告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与时俱进的提高自己的能力。
微信关注:zcs1027863537 和我一起成长进化
时光:B端产品经理
真实姓名:朱才顺
一位有创业思维的职场人
头条号《创业一周刊》专栏作者,
16年毕业于烟台大学光电学院,
现供职于高校教育领域某上市公司,
擅长用户体验分析,
业务端产品设计,
一年分享100篇深度好文,
100篇成长干货,
和你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