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虽然篇幅很长,但是极具诱惑力,因为使孩子主动学习、愿意学习是每个家长和教师梦寐以求的事情。读完此文,我深受启发。
“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着渴求知识的火花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每个孩子在内心深处是对知识充满渴求,他们也想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是什么让他们有了分化,甚至有些孩子对学校产生了恐惧和厌恶,对学习态度冷淡。这是我们每一个家长和教师需要反思的问题。我们是怎样破坏了儿童的这些美好天性?
“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不可分割的”在此,作者特别强调了“自我认识”。那么儿童的自我认识是怎么形成的呢?《道德经》第五十五章有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天使,他们纯洁无瑕,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好坏、分别心,对待一切他们都充满好奇。但是在成长的路上,多数家长和教师不断地向他们输入:你这样不对、你这样不行、你不能这样……我们担心孩子犯错,害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一次次被贴上我们成人认知里的标签,他们慢慢地形成自我认识。在心理学上有“六被三感”之说。试想,如果一个孩子体会不到重要感、价值感、归属感,他怎么会有自信,怎能积极乐观地感知世界。而这些感觉是和身边最亲密的人关系互动中形成。这一点,文章后面也有提到: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怎么让孩子在学习上产生乐观情绪呢?那就让儿童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知识能成为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
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在多篇文章中提到了思考的重要性,本文中强调的是记忆和思考的和谐。想想我们为了让学生背诵一篇课文需要耗费多少精力,一次次地抽查、检查,总有那么几个无法顺利完成任务。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原来,我们只是寻求一个结果,一个我们想要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怎么让学生更快、更有意义地背诵,而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思考的力量。
“只有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这一点,深深地启发了我。我们不禁要问,该怎样引发学生的思考?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做些什么?作者为我们提出了一项特殊的活动——思维课。把孩子带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等思维的源泉,在这些地方能擦亮他们思维的火花。当然,这需要教师的引领。我们要引导孩子去细心观察周围世界之间的联系、细微差别,让他们成为真理的发现者。读到此处,我脑海里闪现了在春寒料峭和春暖花开的时节,我带领同学们去寻找春天的情景。他们那惊奇的目光、不可思议的表情让我看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时刻。在日常教学中,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让四堵墙把学生和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但从没有想过让这种“思维课”形成系统,也没有详细的规划。对于思维课的教育意义是我需要深入思考的。怎么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地运用,不仅仅让知识停留在头脑,而是彰显它在生活中的意义。
系列的思维课会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从而教会他读书,让他成为爱钻研、爱思考的读者。正如作者所说: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现在,书籍面对的竞争对手更加强大。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让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孙子兵法》中有“上兵伐谋”,我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也要有策略才能取胜。这就是作者提到的:学生在读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把握住这几点,书籍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文中特别强调,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重要地位。一旦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儿童的模仿对象,在他们心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又何需我们费尽口舌地思想教育呢!
“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这一做法不禁让我反思自己开展的“故事大赛”。每周五上午是我们讲故事的时间,同学们非常期待。可是这种惊喜只能维持一天,过后同学们读书的激情会慢慢降温,而且这种讲故事的形式没有什么创新之处。读了此文,我又重拾了曾经的梦想——创作。带领同学们编故事、写诗、写文章。对于二年级的同学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从仿写做起,仿写一首小诗,一小段,同时可以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新发现。那么,作为教师,我就要首当其冲,自己做好先锋,为同学树立榜样。
文章最后尤拉的故事让人动容,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后进生艰难的学习过程。尤拉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位有耐心,对孩子充满信心的好老师。如果我们也都努力成为“好老师”,孩子们遇到我们又是何等幸运!
要想让孩子愿意学习,我们首先应该成为愿意学习的教师。为师者要自带光芒,才能为学生照亮前进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