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尘梦
回品西游,吴老思绪。
天上辛酸,人间来逢。
十年尘梦,血泪隽永。
一部经典走过的路,到底有多长?毫不掉色地流淌至今,我可以用很现代的话来说,她一定懂得利用光导纤维来传导自己的一点一滴。
不知道今天是立春,也起早了,看了出《花做媒》,古香古色的一砖一瓦,垂杨细柳,石板小桥,偶一女子,偶一官人,这就是古人的生活。有很多人说,其实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民族,还是中华民族,最早解释万物的还是中华民族,只不过,古人都把这些大智慧藏匿于心,心领神会,我知,天知,地知,最忠实的倾听者,往往是“无言以对”.而古人也正享受这一点。
我一直认为可以用春秋战国阴阳家的阴阳五行说来协助理解现代物理理论,在某一天有闲情的时候,我去看了古著,抽象地没话说,古著没有用力地解释我们看不见的微粒,反而用日常生活现象作典,点出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折射出人对自然的敬畏。不得不说,那诸子百家可真的担当起哲学家这个称号。这里纠正一下以前我的一个思想误区,《论语》中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个时字,太多的人把它理解成时常,但我在一本古文解论语的时候说道,这个时字,指的是在一段特定的时间,我理解为自己脑细胞最活跃的时候,也就是自己状态最好的时候。或许有些人会说,我怎么知道自己脑细胞什么最活跃?这个问题,那就要看你能不能掌控自己了。
长大了,知道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以前一直面向未来的心却想进行一场时光旅行。五十才知天命,我也老的太快了,哈哈。
我也忘记是谁说的了,他说,真正的读懂经典,并不是正襟危坐,几案茶盏,而是你在生命里不经意的感悟。经典的妙处,就在她所释放出来的思想精神和你的生活,甚至是生命水乳交融,所以妙处往往是难与君说。再品西游,品的就不是大师兄有多厉害,二师兄有多糗,三师弟有多木讷,师父有多智慧了,而是这九九八十一难的艰辛,坚信,无畏,追求和师徒四人的天地皆可鉴的真情。经典不可超越,就在于她的塑造,也真的经历了这九九八十一难。迟重瑞,章金莱,马德华,闫怀礼。这四位,也许上天眷顾他们,让他们勾勒了这幅西游梦图,我想在他们心里一定留下了难以言状的感觉,我说不出是什么感觉,我只知道,那可能是四人彼此的默契,可能是对世界的交待,可能是对千年前的穿越古今的心的领悟。他们师徒四人在一起六年,西游记拍了六年,经历过风风雨雨,四人也许真的曾扪心自问,敢为路在何方?他也许有一瞬间觉得自己不是迟重瑞,而是心载万物,信念坚定的师父唐僧。他也许有一瞬间觉得自己不是章金莱,而是勇敢无畏,天地不拘的大师兄猴哥。他也许有一瞬间觉得自己不是马德华,而是偷懒好色,大智若愚的二师兄八戒。他也许有一瞬间觉得自己不是闫怀礼,而是任劳任怨,重情重义的三师弟沙僧。吴老笔下的天上辛酸,四人让她人间来逢。
六年,多少感情可以沉淀下来了。或许他们之后的见面,是师徒四人的见面。对,我还忽略了,二师兄牵的那匹白龙马,据说是牵出感情来了,它也算取了真经吧,见证了一路走来的坎坎坷坷,于它,也算读过西游记了,一匹马的一生可以再经典中度过,于我们,肯定觉得这马啊,可算是幸运了,于马,可能不是这样,但它在西游记中走过的时光,一定融进它的心,也许来世,它还想做那匹被二师兄牵着的白龙马。
2009年,三师弟走了。报道说,他最后想见的是……
不说都知道,师徒四人的感情已经与生命分不开了,即使到最后。
想想也挺感伤,这也许是经典的力量,也许是人心的力量。
章金莱最后说,“到天堂我们还是师徒四人。” 西游记从未谢幕,从吴老笔下生书的那刻起,这份感情深深安安分分的躲在每个字眼里,穿越千年,不死不朽,被一个又一个知心人领悟,又被一个个他们传承。
我将这份感悟收藏于心。我只能说,时光带不走不朽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