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开国,英雄云集。汉光武帝刘秀为了纪念战功卓著的将领,专门在云台阁为他们画像,号称“云台二十八将”。论军事才能,邓禹战绩并不出彩,为何刘秀把他列为二十八将之首?
公元23年,身为偏将军的刘秀在昆阳以少胜多,一战闻名。刘秀的胜利引起了绿林军内部一些将领的猜忌,他的哥哥刘縯在内讧中被杀,刘秀自身也难保。为了摆脱危局,刘秀带着少数随从,离开洛阳去河北发展。
此时河北更是群雄逐鹿,前西汉赵缪王之子刘林拥戴一个叫王郎的人在邯郸称帝,而前西汉在河北的另一王室、广阳王之子刘接起兵与刘林遥相呼应。一时间,刘秀前途莫测,有点心灰意冷。
在艰难的时刻,曾经与刘秀称兄道弟的人纷纷选择了离开。当时还是隐居状态的邓禹,听到刘秀赴河北的消息,立即渡过黄河,一路上历尽艰辛,终于在邺城赶上了刘秀。
两人见面时,正是隆冬时节。经过长途跋涉、翻越层层积雪的邓禹鞋都烂了,脚也磨破了。刘秀看到老同学拄着一根拐杖、不远千里来投奔自己,既高兴又感动,当即说要给邓禹封官。邓禹回答:“不,当官非我所愿。我的心愿,就是希望您日后能威震海内,一统天下,成为一代明君。而我邓禹能够在您身边为您所用,以开国功臣名留青史,就心满意足了。”
邓禹见到刘秀后便提出了平定天下的战略: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刘秀大喜。
在讨伐起义军时,邓禹、冯异和刘秀曾一同避雨,冯异负责捡柴,邓禹负责生火,刘秀则就着火焰烘衣服。患难与共,不离不弃。
之后刘秀的军队击败王郎的大将李育,刘秀打开地图指给邓禹看:“天下郡国这么多,如今我们才得到一个。你之前跟我说不愁不能平定天下,是什么道理?”
邓禹说:“方今海内淆乱,人思明君,如赤子思慕慈母。古代兴起的圣人,在于德之厚薄,不在于国土的大小。”
再优秀的领导,也有脆弱的时候。经过邓禹的一番开导,刘秀对于未来重拾了希望。在接下来的南征北战中,君臣二人相互扶持,终于统一了天下。刘秀登基称帝后,任命邓禹为大司徒。
邓禹前面所述的“以德行仁者王”,正是孟子的王道思想: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张居正认为,王道和霸道的区别,关键在心术。商汤凭七十里,文王凭百里见方称王。靠武力使人屈服,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足(反抗);靠道德使人服从,是真心诚服,就像七十二弟子敬佩孔子那样。《诗经》上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就是这个意思。
刘秀如果只以他当时的地盘和力量,要夺取天下太难了。但是更始帝的荒唐,给了他机会。天下未定,更始帝就已经沉湎于酒色,手下全是骄兵悍将,不需要别人打败他,他自己就会打败自己。刘秀是刘氏宗室,本身又有继位的合法性基础,名正言顺,只要他坚持自己的品德,修身、齐家、治理好地盘,那么“平天下”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