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喜欢走出小区大门时的感觉,迎面是远远的西山,褐色的断崖,点缀着墨绿色的植物,模模糊糊,不知道是草是树。门边高耸的水杉树,有近三十年的树龄,浓绿细密的枝叶间总是透出鸟雀的吵闹声。我想那一定是犟嘴声,如同是我对妈妈,或者女儿对我。隔着遥远的距离,感觉竟如此相似。每天清早出门上班,慢慢地走着,想象着这样一幕,禁不住微笑起来。
出门没走几步,就是垭口自由市场。高大的敞篷下有洁净的水泥台,摊位摆得整整齐齐,市场监管人员来回巡查。我喜欢到水果摊前流连,江南的杨梅、荔枝在冰块的保护下依然新鲜,欣喜书本上充满诗意的水果也满足了我们舞钢人的口福。出入市场的道路两侧每天上午的早市十分热闹,摆着附近村民自己家的新鲜蔬菜或者应季果品,夏季桃子最常见,反倒比商贩的更吸引人。路口卖鲜桃的老太太最有意思,每次用微信收款都会说一遍她以前的趣事,用旧手绢包着一些硬币,老是害怕弄丢,现在可好了,回家让孩子们一鼓捣就买回来需要的东西了。
从前,这片地方搭着简易棚子,旁边有一道杂草丛生的水沟,棚下面是凌乱的摊位,蔬菜、水果、小商品还有饮食,相互穿插,混乱邋遢。因为没有规范的设施,污水、垃圾随处可见,气味刺鼻。看看吧,现在连垃圾中转站、公厕都天天消毒,环境状况不可同日而语。
路两旁的树木,由于种植时间不一致,几十年下来,树种多样,高低不一,有人不喜欢,觉得凌乱无序,而我喜欢,甚至溺爱,水杉、雪松、广玉兰、冬青,还有几棵老核桃树,很有层次。绿荫掩盖了路边的老店铺,又捧出了新店铺,小小奶茶店在门口设一个座位,格外受青睐;文具店门口下棋的那群人高一声低一声;阳光或者细雨从不同叶片的缝隙中洒下来,能够呼吸到缠绵身上的气息,清爽、诗意。
这条短短十几分钟的路,上下学的孩子、接送的家长正和我的上下班同步。好多次,孩子们绕在我身边,踩到我的鞋子,蹭着我的背包,冲我挤眼睛,我并不说话,保持足够温和的笑容。尽管我已经重复了很多年。
有一个小小的孩子在路口摔倒了,他身边的妈妈鼓励孩子,站起来,乖,自己站起来。这个妈妈很懂教育。而我在女儿小时候,却不愿意这样站立不动,总是伸手拉孩子一把,我不想让孩子感到无助,但是我也没有抓住锻炼孩子的机会。我不由自主地看了看教育机构的牌子,越来越多的教育方法让许多家长和孩子少走了不少弯路。
曾经,我非常想做一名小学教师,手捧书本,领着孩子们读书,他们认真的态度、透明的眼神、天籁般的声音,都会让我的心莫名地柔软起来。在他们安静地写作业时,我可以坐在讲台边,望着窗外的树木,慢慢寻找鸟雀的影子。当孩子们放学回家了,我读一读他们最初的作文,没有规定题目,随便写,那一定是最真最美的文字。
每次路过小学门口,看到青春活泼的老师和天真的孩子们,我就觉得自己的理想实现了。
前面是中心路和温州路交叉口,红灯亮了,有一长溜车在等,大多都是私家车,一个绿灯竟然没有通过完。从什么时候开始,垭口山也发生堵车现象了。我记得温州路刚刚修好那会儿,这个交叉口是山上唯一的十字路口,是不需要红绿灯的,市委、市政府还在中心路办公,大门前面的公交站点总是有许多人等车,十几分钟才有一趟1路车,乘客显得焦急,还有一个工作人员在记录车辆的到站时间。不像现在,市区内公交线路已经十几条,公交车是新能源电动车,没有一点废气味儿,三五分钟一趟,有时候不同线路的车会同时到达,调度人员用网络远程控制运行情况。
十字路口西侧现在是第一初中,我上学时是第一高中,那时骑自行车上垭口山不方便,我为了住宿从家里带被褥,从朱兰骑自行车到垭口桥下,蹬车上不去桥坡路,只好推着走,笨重的行李坠着后座,我弓着腰,把车推到十字路口的时候,累得直想哭。
随着温州路向北一再延伸,第一高中和市委市政府都搬到了开阔的新城区,寺坡、垭口、朱兰被宽敞的马路链接起来,像珍珠被穿成串子。城市框架拉大了,交通反而更方便。稍微远一点的学生家长都会开车接送,第七小学还开通了公交专线,更何况,还有电动车,就算上坡,阻力也不大。
我似乎就没有离开过这条路,特别是十字路口,东南西北都有我的脚步。每当我不由自主地放缓脚步,多半又会被理智控制,上班路上考虑到工作催促,不敢耽误;下班呢,早些时候是父母等我吃饭,或者女儿等着吃饭,现在是家里有老人等我照顾,不能让家人着急。可是这些不影响我的情绪,路上不同年龄的树木,相互拉扯着的枝桠,很象我身边熟悉的人群,老老少少,有丰富的表情,有时间的痕迹;也很象我的内心,有坚守的枝干,有绽开的芽苞。
往往在思绪翻飞中就走到了我工作的单位。
刚到单位门口,正好碰见已经退休的老科长来取《老人春秋》杂志,请他进了办公室小坐。他看到同事把资料从电脑上传输出来,又存到U盘里,或者通过邮箱传递给二级单位,收文件的时候登录政务内网,点开即可阅读办理,感慨地问我还记不记得他让我抄写工作总结的事情,我当然记得,用钢笔抄了几十页呢,下面衬着复写纸印,写的时候特别用力。那时候老科长对我讲,写公文一定不能空洞,要点是理论句、数目字、外加几个实际事儿。还让我从这句话里面琢磨重点,及时学习,灵活运用,认真做事,不能假大空,要接地气,要符合实际情况。
老科长的三个要点对我影响很大,越来越觉得有意义,我认识到,理论与时俱进,支撑着我们的思想,数字日新月异,是我们取得的成绩,实际事儿,是我们具体的做法。在后来的工作中,多次把这番话说给办公室新来的年轻人听,他们虽然没有表示什么,可是我知道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间接地学习到了老科长的工作方法。
都说新人新事新做法,不过,我并不喜欢完全崭新而和从前没有任何联系的面貌,我更看重在日益变化的背后所传承的东西,这种延续会时刻温暖着我。
我时常想,我们这里原本是边远的小山区,自从设立为县级市,做好城市规划,才拉升了建设速度,这就是城市形成的平台给予我们的机会。平台在日益高升,可是支撑平台的这根柱子,却永远坚挺,这根柱子就是小城里可爱的人们,形象越来越突出。
老科长说要去朝阳路南边的小游园转转,那里有许多枇杷树,说不定哪一棵还是他亲手种下的呢。
我目送老科长远去,回望来时的路,很知足,在小城里,长时间拥有一条舒缓自如的路,做一个在时光里漫步的人,不忘过去,相信未来,即使在一条路上,走来走去,走去走来,一点儿也不厌倦。
农商杯“奋进三十年·筑梦新时代”庆祝舞钢撤区建市三十周年征文大赛相关要求:
征文体裁:诗歌、散文
截止时间:6月20日
评审分设:成人组 学生组
投稿邮箱:wgszx123@163.com
联系电话:1393758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