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务报表之间的数据关系
- 两种不同的公司竞争策略
- 总成本领先策略(小米)
- 差异化策略(苹果)
二,财务报表重构
1, 资产资本表
2,资产资本表与现金流量表关系
3,股权价值增加表
三,股票价格与股票价值
- 市场先生
- 内在价值与价值回归
- 股票估值而艺术性
- 安全边际
股票内在价值估值方法
1. 相对估值法
- p/e,反应了市场价格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 p/b,反应了市场价格和净资产之间的关系
- p/s,反应了市场价格和营收时间的关系。
- pe/g,反应了市场价格,盈利,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2. 绝对估值法
- 股息贴现模型(英语:Dividend Discount Model,缩写:DDM)
- 现金流折现(英语:Discounted Cash Flow,缩写:DCF)
- 自由现金流折现(英語:Discounted Free Cash Flow,縮寫:DFCF)
绝对估值法的核心是对自由现金流的计算,按照自由现金流的来源,股票估值法可以分为2种计算方法:
-
股息贴现法
股东持有股票获得现金有两种方式,即现金股利和出售股票。
为第t年的股息现金,N为最终年份,r为折现率,股票现在的价值为
如果按照数学计算,N取无穷大,就近似无穷小。现实意义可以理解为股东永远不出售股权,只靠股息获取现金。即有:
- 股权自由现金流贴现法
[!TIP]
有很多公司不分红,股东的价值回报是通过出售股权的形式兑现的。那么衡量股价的核心,可以理解为公司未来声明周期内可以产生的现金总和。这个现金总和需要减去债权人的利息份额。
一个企业应该值多少钱,就看这家企业未来能赚多少钱。怎么样,简单吧,简单到听起来像是句废话。
这里要对钱做一个定义:回归本质,不要欠条、不要资产、不要名望,只看手里实实在在有多少现金。
而且这个现金,还得是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作的情况下,你能从企业中拿出来的钱。很多企业看着很牛很有钱,但你要是真把钱拿走一部分他就转不起来了,或者没钱上新设备,或者没钱买原料,或者没钱还债,反正是玩不下去了,这就不叫自由现金流。
无论如何,自由现金流估值法承认货币才是终极利润。白条再多也不会提高一间公司的价值。如果远古有会计,我认为野人们应该是用贝壳来为公司估值的。。。同样,观察公式也可以得知,老是进行资产更新(固定资产投资)的公司,它的价值必然低下,因为现金都用到保命上了。
张化桥的书里有这么一段话:最后一类是疲于奔命型的企业。“疲于奔命”这个词有些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大多数工业企业,包括消费品制造企业,均属此类。这类企业需要大量资本支出,面对的是变幻莫测的原材料和产成品市场。收款难令人头疼,质量控制更令人头疼;因为没有进入障碍,每天都遇到新的竞争者,因此必须进行没完没了的研发和设备更新。他们有了第二代产品,就要担心第三代产品,然后是第四代、第五代;今年赚了2亿元利润,必须投资3亿元进行研发和设备更新,明年再赚5亿元,又必须再投6亿元……
这类公司的现金流状况一般很差。经常发生的情况是,一些做了多年股东的人回头一看,公司越做越大,股东却什么也没得到,而新股发行已经进行了很多次,直至现金流越摊越薄。看到了吧,在“自由现金流”这一框架下,这类公司没有任何价值,因为他们不仅盈利能力低下,而且老占着你的钱不回报,是个无底洞!
想起了A股中的京东方之流,年年巨亏,年年融资换生产线,永远跟在掌握核心技术的LG等大厂后面。。。
- 永续增长模型
- 两阶段增长模型
一般情况下,第一阶段增长区间年限n=5,第二增长区间年限m=15,第一区间增长率
=10%,第二区间增长率
=3%,折现率r=8%,
为第一年自由现金流,
为第5年自由现金流,V自由现金流折现值。
3. 财务报表中的自由现金流计算
公司价值=资产价值=金融资产价值+长期股权投资价值+经营资产价值
资产价值=资本价值
资本价值=股权价值+债务价值
股权价值=公司价值-债务价值
- 金融资产价值 ~= 财报金融资产账面价值
- 长期股权投资价值 ~= 财报长期股权投资收益估值折现或者账面值
- 经营资产价值 ~= 经营活动未来若干年的自由现金流折现值
经营资产自由现金流计算和估值为重点和难点。
经营资产自由现金流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 长期经营资产减值损失 - 信用减值损失 - 固定资产折旧,油气损耗 - 生产性资产折旧 - 无形资产摊销 - 长期待摊费用 - 处置长期资产损失 - 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4. 资本支出
资本支出 = 保全性资本支出 + 扩张性资本支出
需要注意的是,新兴科技公司和高速成长性公司,扩张性资本支出往往所占比例巨大,这些支出需要归类到长期股权投资价值中去。这也是亚马逊,拼多多等公司无法用传统估值方法估值的原因。
最后需要牢记的是,“公司价值=自由现金流总和,现金流出创造更多未来现金流入”,这是价值投资的第一性原理。不要被估值的指标或者公式所限制,现实中需要灵活深入的去运用。只要牢记价值投资的第一性原理,任何估值公式都是合理的。